第10版:时事聚焦·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启航现代化新征程

第03版
启航现代化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3月07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华容七星墩凭什么入围

  ▲七星墩发掘区现场。(资料图片) 王良智 摄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等专家在现场勘察。(资料图片) 杨盯 摄

  七星墩出土器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典波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亚平 徐典波 

  通讯员 吴巍伟 黄豪

  滚滚长江边、浩浩洞庭畔,有一座依水而居、曾风光了1000多年的江南远古城池。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创造出辉映长江的史前文明。

  这里是华容县七星墩遗址,在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

  春暖花开时节,记者走近七星墩,大土墩上草长莺飞,脚下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文物,五色土、古陶片处处皆是,仿佛在述说着远古文明的秘密。

  3月3日,在东山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东北考古工作站,七星墩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王良智带领同事,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文物分类打包,准备运往长沙铜官窑基地公开展览。手捧古朴的文物,王良智深情地说:“七星墩是湖南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外圆内方的双城结构在长江中游地区乃至全国都较罕见,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我们将向全世界推介!”

      乡村教师的“好奇”引发“大发现”

  “华容七星墩遗址,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月25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发布消息,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20个考古新发现入围,华容七星墩遗址是这次湖南唯一入围的考古新发现。

  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华容七星墩凭什么?

  记者用航拍飞机从高空俯瞰七星墩遗址时,隐隐约约发现其非同寻常。它四面环水,坐落在大荆湖西南隅一处河流阶地上,高出周边水面约5米。7个土墩地理分布形似北斗七星,给人一种神秘感。

  在离7号大土墩不远的地方,村民刘在洪趁着晴好天气,在家门口种茶树。在刘在洪的记忆中,以前当地村民种地时,经常挖到一些特别的石头。他们不懂石头来源,见其外形规整,便搬回家中作为小石墩用,没人将其当作一回事。

  金黄的油菜地边,今年70岁的东旭村村民胡守文忙着除草。说起大土墩,他高兴得像个孩子:“小时候喜欢爬上去玩,偶尔能捡到石剑。大土墩有传说,听我爷爷和父亲说,这是清初吴三桂起兵造反途经此地时,一夜垒起的防御台。”

  “怎么会有这么多土陶片?这里不会是文物古迹吧?”1978年,知青黄敬群下放到东山镇当乡村小学教师,常到大土墩处游玩,发现了一些陶片、石斧等奇形怪状的物件。他怀着好奇心进行上报,引起当地文物部门注意。

  “大土墩那个地方,似乎隐藏着一座巨大的古代人类遗址。”这样的好奇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

  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详细登记。华容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卓见记忆犹新,当时县文物部门十分重视,立即开始文物收集和遗址保护,并逐级向上报告,全力保护七星墩遗址。

  2011年,该遗址被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小规模试掘,并对大荆湖周边近6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详细调查,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7处,证实该遗址是长江中游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

  2018年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申请,对七星墩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国家文物局批准并颁发发掘执照,七星墩遗址调查勘探工作随后全面展开。

  “外圆内方”双城结构属“首次发现”

  2018年3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考古队,来到七星墩遗址。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七星墩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首先是田野调查,包括文物调查和古地貌调查两项。主持七星墩遗址古地貌调查的北京大学教授夏正楷,先后3次到七星墩考古工地开展野外调查和采样。考古人员集中对七星墩遗址所在的大荆湖周边进行田野文物调查时,就有惊人发现,白果汊遗址等31个文物点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遗址环绕大荆湖分布,涨水季节有的遗址被湖水淹没,枯水季节又露了出来。在湖水反复冲刷下,大部分遗址保存状况较差,遗址面积普遍较小,均不足1万平方米。随后的考古勘探,让考古队员们很兴奋,七星墩遗址有内外两圈城和壕,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前2000年,是目前湖南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令考古专家惊讶的是,遗址原本是相连的长方形城墙,城垣外侧均有壕沟,城内外水系发达。”王良智介绍,更让人叹服的是,该城址外城为圆形,内城呈长方形,这种“外圆内方”的双城结构在长江中游地区属于首次发现。

  随着发掘一步步深入,遗址的遗物也层出不穷。以石家河文化时期为主,有少量屈家岭文化和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遗存。王良智介绍,目前调查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钻探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清理城垣、墓葬、窑址、房址、灰坑等遗迹共30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木器、玉器等遗物800余件。除器物外,还发现大量曾用于纺织的纺轮和碳化水稻,涉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无疑为素有“鱼米之乡”“棉麻之乡”之称的华容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

  为了彰显七星墩遗址的最大特色,参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考古专家给出的推荐语称,华容七星墩遗址是湖南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外圆内方”的双城结构在长江中游地区属于首次发现!

  专家们认为,七星墩遗址独特的设计理念,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价值观,可能也与等级分化、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有关,为深入探讨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的发展演变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发掘出土一批自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存,为长江中游史前文化谱系、文化交流互动、文明进程等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七星墩遗址揭秘“远古文明”

  七星墩遗址的发掘,能推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深入研究吗?许多专家的答案是肯定的。随着考古的深入,大家发现,七星墩遗址沉淀着华容人民久远的文明记忆,见证了华容从蛮荒之地到如今繁华城市的沧桑巨变。

  七星墩遗址位于两湖平原腹地,东连大荆湖,西傍桃花山,北枕长江,南临洞庭,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七星墩遗址在距今5000年左右,突然以双城结构出现于洞庭之野与长江之滨交汇处,见证了长江中游距今5000年前后那次声势浩大的文明化浪潮中的筑城运动,显示了长江中游文明高潮的到来。

  “七星墩遗址考古工作秉承聚落考古理念,通过连续3年的发掘研究,我们对七星墩聚落的历史性演变、聚落内部结构、聚落之间的宏观关系等形成了初步认识。”王良智说,经过考古专家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大荆湖周边在石家河文化时期存在一个聚落群。在这个聚落群中,七星墩遗址面积最大,出土遗存规格较高,属于中心聚落,周边至少有31个附属聚落环绕,表明七星墩遗址并非一般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城址。但到距今4000年左右,社会发生剧变。从出土文化遗物看,前一阶段具有礼器特征的陶器基本消失,出现较多夹砂红陶厚胎平底筒形器,可能与手工业生产有关;出现较多三棱石镞,可能与战争有关。这一阶段的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研究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发展演变的重要史料。

  目前,该区域尚未发现早于七星墩的其他遗址,七星墩遗址本身也没有发现早于建城的遗存。专家指出,七星墩的发掘还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先民为什么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来到此地修筑城池,居住繁衍?七星墩所在大荆湖周边发现30余处小型聚落,他们和七星墩城址之间的组织关系如何?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已发现20处史前城址,七星墩城址居什么地位?这些城址之间的关系如何?

  “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开展聚落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聚落分布和聚落之间关系研究,揭秘‘远古文明’。”王良智深情期许,长期、系统地开展七星墩遗址聚落考古研究,对于探讨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结构和人地关系、深化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七星墩遗址遗世而独立,东山镇也成了游客访古“打卡地”。东旭村党总支书记范泽英当上“导游”,春节前后都没有歇息,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范泽英说:“每天都有人来看七星墩,现在村里兴起3家农家乐。我们正响应党委、政府号召,积极配合支持七星墩考古发掘,还申报了‘七星墩一日游’旅游线路。”

  “长江入湘第一镇,一岭一坳叫东山。七星墩旁可怀古哟,三郎堰畔话当年……”东山镇党委、镇政府请人作词谱曲,推介七星墩等深藏东山人未识的宝贵文化资源,推出5条“访古寻奇”旅游线路,走活文旅产业发展“大棋”。凝望万里长江,心系华夏文明,镇党委书记张水锋豪情满怀:“七星墩是东山的、华容的,更是湖南的、中国的。我们将悉心保护七星墩遗址,让它成为揭开远古文明秘密的一把钥匙。”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