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3月0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饭养身,歌养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卢嘉俊

    通讯员 吴祥淼 吴阳

    2月下旬的一天,通道侗族自治县萨岁广场,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歌声。循声而去,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器乐传承人,正组织通道民族剧团的团员们弹唱侗歌。

    正在手把手教团员们弹唱侗族琵琶歌的,是省级非遗项目侗族琵琶歌传承人吴永春。他带领大家每弹唱一遍,会根据排练情况交流改进,以达到更理想的状态。

    “琵琶歌是侗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永春说,在教授学员技艺的同时,也能将侗族琵琶歌更好地传承下去,加上不少年轻人对侗族琵琶歌感兴趣,他相信会有更多人喜欢上侗族文化。

    “声音还要低,听我再唱一次。”另一旁,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传承人、有侗乡“百灵鸟”之称的杨团花,在示范唱侗族大歌。这种演唱形式与侗族琵琶歌稍有不同,侗族大歌属于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无器乐也能起声。

    悦耳的歌声,让听者如醉如痴。剧团负责人粟晓娟向记者介绍她引以为豪的剧团:“剧团不大,只有25名演出人员,却有4位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为了让侗族文化不断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剧团为演员设立了规范的教学模式。除了侗歌教学,还开设了声乐发声练习、侗族语言韵律教学、芭蕾基训和表演课程等。

    粟晓娟说,剧团把侗族的芦笙、琵琶、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融入到剧团创作中,结合当前的流行歌曲和舞蹈,不断创新节目排练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我们现在还开设了剧团抖音号,传播我们创作的作品,受到网友们好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的作品。”粟晓娟翻着抖音号里的视频和留言说,每当闲暇,她就会带着大家到不同地方“解放天性”,或是侗族广场,或是鼓楼、田间地头,一方面是练胆,一方面是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田间地头是最好的艺术创作舞台。剧团还将原生态的侗族特色民间元素融入歌舞创作和改编中,自2019年9月剧团成立以来,创作原创歌曲、舞蹈、侗戏等节目40余个。歌曲《美好的初遇》表现侗族阿哥独特的求爱方式,舞蹈《锤布舞》将侗家人在吊脚楼上锤布劳作的场景搬上舞台,舞蹈《侗族鼓舞》呈现侗家人干劲十足的劳作……

    “饭养身,歌养心。”用这句侗族谚语,形容这群团员再合适不过。他们辛勤付出,让侗族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侗族歌舞,爱上侗族文化,他们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