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勇军
2月25日,中央电视台直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之前,推出的“铭记!书写动人脱贫故事的平凡英雄”画面中,当我看到扶贫楷模王新法的画面时,泪水夺眶而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想起采访这位扶贫志士的无数个日夜、一幕幕难忘的情景,愈加怀念这位为脱贫攻坚呕心沥血的平凡英雄。
一张经典的图片
2014年3月的一天,我来到石门县采访。在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贺欣初的交谈中,无意中听到河北老兵王新法千里迢迢来到大山深处的薛家村义务扶贫的故事。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马上意识到,王新法这个人有故事。于是2014年4月初,我就深入到薛家村采写了《80年前英烈,魂兮归来——石门县薛家村“绿植树葬英烈”纪实》。
2015年10月下旬,我又前往薛家村进一步挖掘王新法的扶贫故事。
薛家村距离石门县城130多公里,山路弯弯,千回百转。从县城到薛家村至少要3个半钟头,一般人上去一次,就要晕车呕吐一次。
见到王新法时,他正和村民们在溪水里搬石头、砌河堤。只见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穿着一件白汗衫,下着一条迷彩裤,裸露的脖子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而且老皮连着新皮。这一幕,让记者心疼震撼。
在记者的请求下,王新法带着我们去看新修的路、新架的桥。当来到薛家村后湾的一座桥梁时,村民看到王新法,纷纷围拢了过来,问长问短,就像久别的亲人。一位村民拉着王新法的手急切问道:“新法大哥,有10来天没见着你,我还以为你回老家不回来了!”王新法哈哈大笑:“前些天,我为村里跑项目去了。你放心,我不会离开乡亲们,到时你们赶都赶不走我!”一番话,引得村民开怀大笑。就在这一瞬间,记者按下快门,记录了这永恒的经典。
这张图片,不仅广泛刊发在各大媒体,而且这次又展现在了央视荧屏上,直抵人心。作为当时的拍摄者,我今天的心情怎能不激动!
一篇震撼的报道
为了深度宣传王新法的扶贫故事,我将采写方案报告给湖南日报编辑部,得到的批示是:题材重大,不惜版面,在《深读》专栏刊发。
然而,我在2015年金秋时节来到薛家村采访寡言少语的王新法时,却吃了“闭门羹”,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索性那些天,我就住进王新法的木板屋里。白天与他同上工地,晚上就在堂屋里促膝交流。一天晚上,我合上采访本,就拉家常。当说到我的老家在河北,又有当兵的经历时,王新法的眼神亮了起来。他马上站了起来,向我敬了个军礼说:“我以后就叫你战友社长。”听到这亲切的称呼,我连忙起身,握住他的双手回道:“那我就叫您新法大哥!”
那天晚上,我们无话不谈。他讲到了他的经历、他的家庭;他为什么抛家别亲来到这里扶贫……这次交流,一直到凌晨2点。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感受到这个土气的北方汉子似乎不属于这个时代。但接触多了,了解深了,你会感受到他身上有一团火,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你感到温暖,获得感动,得到激励。
第二天,记者登上海拔1200多米的六塔山上的烈土陵园。站在六塔山顶,王新法曾跟我说起86年前68位红军烈士舍身跳崖的英雄壮举,说到动情处,这位钢铁般的汉子眼泛泪光。我知道,那是同样一种精神、同样一种情怀穿越时空的心灵共振,更是王新法带领乡亲们拔掉穷根的精神力量。
在采写王新法生前的报道中,就是这篇深度通讯《68座烈士坟茔背后的扶贫大爱》,我熬了整整一天一夜。当时,茶饭不思,辗转反侧。身体虽然疲惫到极点,但内心激情澎湃,脑子一直处于亢奋之中。就是这篇《深读》稿件,奠定了他作为重大典型的地位。
一本感人的报告文学
王新法去世后,我经历了炼狱般的日子。悲伤、感动、敬畏,种种情感,像潮水般地拍打在胸中。职业的使命感,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日夜抽打着我。吃饭,睡觉,完全失去了感觉。一篇接一篇的报道,从我的笔底熬出来。但我总感觉到,还没有写出他的深度和高度。与杨又华合写那篇万字通讯《大义如山铸精魂》时,三天三夜几乎没怎么合眼。当落下最后一笔时,我们仰天栽倒在床上,感觉整个人像被抽空了。
为把王新法这个典型推向全国,在那5个多月时间里,我投入了全部身心。先后采写了30多篇报道,包括3篇长篇通讯;还组织策划了新湖南和三湘都市报融媒体的现场直播,并参加了省里组织的王新法事迹报告团,几次登台讲述王新法的先进事迹。在此期间,我利用无数个夜晚,赶写出了一本15万多字的《名誉村长王新法》的报告文学,并正式出版。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这篇报告文学样本刚出来,送时任湖南日报社社长蒋祖烜审阅时,他看着看着就站起来大声朗读,眼里闪烁着泪花。他不仅为这本报告文学写序,而且还以湖南日报社的名义,召集省内名家、央媒名记等为这篇报告文学举办研讨会。
2017年,省记协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时任湖南日报社总编辑的龚政文力荐我参加。当时,我已年过半百,且身体多病,几次想推脱。但一想到王新法他的信仰、他的精神、他的境界,我就感觉到一种巨大的使命和责任。
在参加全省决赛录播前夕,由于急火攻心,一夜之间,牙齿全部松动,口腔里沾满了瘀血。我忍住疼痛,坚持把“我在攀越一座山”的演讲完成。随后,又去北京参加了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总决赛。参赛回来后,牙齿松动愈加厉害,导致16颗牙齿全部拔掉,换成了假牙。
一种精神的传承
从8年前,我在新闻界率先发现王新法这个典型以来,20多次上薛家村,10多次登上六塔山顶,走遍了这个土家山寨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每次采访,只要一说到王新法,乡亲们都泪眼婆娑。说得最多的就是王新法,为薛家村做的那些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堆积起来就是一座高山。
可不是吗?在王新法精神的感召下,薛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所有村组,都通了沥青公路;易地搬迁户,住上了宽敞舒适的吊脚楼;家家户户都发展了产业,现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今年初,我来到薛家村,大家对王新法的女儿王婷接过扶贫接力棒赞不绝口,都说王新法父女两代人前仆后继在薛家村挖穷根、兴产业、奔富路,是薛家村前世修来的福分。
为了传承父亲的扶贫事业,王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将父亲辛辛苦苦带领乡亲们发展起来的400多亩生态茶叶推向市场,她毅然辞掉北京的工作,将4岁的女儿交给年迈的公公婆婆和体弱多病的母亲照料。从2018年起,王婷就隔三岔五出现在薛家村,经常带一些年轻的创客到茶园里考察、讲课。在她的努力下,“京东扶贫”等一些网络平台在推广薛家村茶叶品牌、销售模式上纷纷伸出热情之手。从此,薛家村的生态茶叶走出了大山,乡亲们的口袋也随之鼓了起来。为了提高茶叶的附加值,经她四处奔走,终于在2019年10月,一个占地11亩、年加工干茶500吨的现代化加工厂破土动工。今年3月,待春茶开采,就会听到欢快的机器轰鸣声。
为了圆茶叶深加工这个梦,王婷克服怀二胎严重的妊娠反应,不停地奔波。乡亲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村里退休教师覃世琼感慨地说:“王婷妹子不仅是朵芬芳的山茶花,更是扶贫路上的花木兰。”
离开薛家村时,我又一次登上六塔山,来到村民公墓王新法的坟前,回想起过去一次次难忘的采访,回想起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回想起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一种莫大的痛惜、感动、崇敬的情感,像一波又一波潮水,撞击着我的胸膛。我想起了那句古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是的,这个人的奉献与牺牲,使武陵群峰之上勃然升腾起了一股千秋英雄之气。这个人,躺的只是一处不起眼的小土堆,但他在人们的心里,分明矗立起了一座精神的高山、道义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