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编辑部
(一) 2021年2月25日,是一个值得我们开怀畅饮的喜庆日子,是中华民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年夙愿终于梦圆的辉煌时刻。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年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这场历经8年之久的鏖战中,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湖南,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勇敢担当、努力探索、不畏艰辛、一往无前,展现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首倡之为。每一个湖南人,有理由感到自豪。
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方明白付出的意义;面向未来,更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如山。
(二)从十八洞村出发,湖南沿着精准扶贫理念的科学引领,向着千年贫困发起总攻。
八年前,“原汁原味”的花垣县十八洞村穷得让人心痛。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在龙德成、施成富家的屋场前与乡亲们座谈。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
一片平淡无奇的屋场,成为了中国“精准扶贫”理念的启航点;风起十八洞村,湖南正式驶入“精准扶贫”的新航程——
2013年11月,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引领着三湘大地贫困乡村的命运从贫穷向小康转向;
2016年3月,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关切询问十八洞村人均收入有多少、多少人娶了媳妇儿,叮嘱湖南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带领当地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2018年农历除夕,总书记就湘西州以十八洞村为样板走出一条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作出重要指示;
2020年9月,总书记来湘考察,嘱托湖南利用好年内几个月的时间,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殷殷嘱托千钧力,湖湘纵笔绘新图。
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班车,25户或100人以上的自然村组组通硬化路,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电网升级改造、4G网络全覆盖,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曾经破落凋敝的贫困山村,如今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基础设施臻于完善、公共服务一应俱全。
到2020年底,湖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67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945元。芙蓉国里,盼了千年、望了千年的梦想终于落地。
“越过越带劲,越活越年轻”。龙德成、施成富如今已成了十八洞村的“明星夫妇”。八年前,贫困的印记让两位老人憔悴苍老;八年后,修新房娶儿媳开农家乐,幸福的滋养淡化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曾经沉寂无声的十八洞村,如今已成为人类减贫史上的永恒记忆。
八年,在这个摸得着、看得见的时间刻度上,我们见证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化作稳稳落地的扶贫果实。回望这八年,是湖南减贫进度最快、脱贫成效最好、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三)首倡之地,担首倡之责,行首倡之为,建首倡之功。潇湘大地的扶贫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经验、湖南模式。
首倡之为,源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里,落实到行动上;
全省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省上下促攻坚”的格局,形成强大合力;
“关键少数”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
持续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树立了重实绩、重基层、重一线的鲜明导向;
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首倡之为,源于那份不变的初心和肩上那份向历史、向人民负责的使命——
从湘东到湘西,从湘南到湘北,省委书记、省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踏遍贫困县的山山水水,寻贫根、问贫计、出实招,澎湃着党心民心的同频脉动;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对口帮扶、东西互通、南北相助,写下输送资源、传播理念的传奇;
“万企帮万村”“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等活动,传递邻里相亲、互助友爱的深情;
面对疫情、灾情的“加试题”,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战场汇聚,全省党员干部抗疫、战贫两场硬仗一起打,经济增速率先由负转正,跑出了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加速度”;
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变革。
首倡之为,源于在“精准”“精细”上使出绣花功夫——
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建档立卡,一年时间完成贫困识别,两年时间开展“回头看”,四年时间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数据史无前例地精准到户、到人,“帮扶谁”的问题一清二楚;
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谁来扶”的问题精准到位;
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七大行动”,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等“七大工程”,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怎么扶”的路径落准点位;
五级书记对脱贫退出签字,委托第三方专项抽查评估,“如何退”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提前帮扶,“如何稳”心中有数,操之有度,行之有方。
这八年,党的“实事求是”精神,在减贫事业中得以最生动的运用、最鲜活的具体。
首倡之为,源于始终把好脱贫质量这个根本要求,让“打赢”的进度服从于“打好”的质量——
2017年,我省主动将13个脱贫任务较重的贫困县计划摘帽时间延迟1年;2018年,一个脱贫质量不高的拟摘帽县被推迟审批,对贫困人口决不搞计划式、指标式脱贫;
201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施方案》,全面摸清问题底数,逐类逐户对账销号,确保真脱贫脱真贫全脱贫;
去年3月起,组织全省60万党员干部 “回头看”、查短板、找不足,严把脱贫质量关。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
首倡之为,源于一项项“湖南经验”走到了全国脱贫攻坚的大舞台、站到了战贫图志的“C位”——
“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的金字招牌,让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的会场“搬到”湖南;
为贫困农户量身定制的“扶贫小额信贷”,直接或间接带动240余万贫困群众脱贫,引来20多个兄弟省份来湘取经;
易地搬迁的“四靠近”选址原则,让69.4万故土难离的乡亲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表扬激励;
建立起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让贫困户不论是登上远方的列车,还是踏进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都能拥有体面工作和自立尊严。这一劳务协作脱贫的模式,获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介;
在全国首创脱贫攻坚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进行监管,获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介;
疫情突袭,“五建五销”消费扶贫新模式,既解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更图农业农村农户与市场对接的长久之计。
八年弹指一挥间。许多世世代代被贫困压得伸不直腰的村寨,已和十八洞村、菖蒲塘村、沙洲村等样板村一样告别贫困,走上了富裕道路。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催生着三湘大地的乡村巨变,让湖南经验走向全国,传播到全世界——
2018年6月,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十届中央总书记本扬,专程赴十八洞村考察“精准扶贫”;
2019年3月,首部由外国人执笔、全面介绍中国减贫成就的专著——《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面世,湖南扶贫案例占有相当大篇幅;
2020年10月,来自东盟十国的外交官员和记者团队又来到湖南,围绕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与减贫合作领域新机遇进行深入探访。
精准扶贫的湖南模式,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四)“把最能打仗的精兵强将派到扶贫一线去”。脱贫攻坚的战场,既是检验干部使命担当的考场,也是淬炼战斗本领的大熔炉。
这八年,湖南尽锐出战。2.1万支工作队、5.6万名驻村干部参与驻村帮扶,60余万名党员干部与170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从莽莽罗霄到巍巍武陵,他们以热血铸忠诚、以生命赴使命,奏响了一曲曲扶贫帮困、一起迈向全面小康的壮歌。
长缨在手,方能缚住苍龙。打赢脱贫攻坚战,作风要硬,本领需强。黑茶因疫情滞销,时任安化副县长的陈灿平化身“主播”,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为茶农缓解销售难题。扶“百样贫”、解“千种困”,像陈灿平一样的扶贫干部开网店、学电商,在打仗中学会打仗,锻造出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扶贫铁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疫情严峻,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战疫队”,扶贫工作队队员勇当急先锋,筑牢保护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洪水来袭,扶贫干部是抗洪抢险的“突击队员”,义无反顾扛起防汛与脱贫的一岗双责。
一线党员干部们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让原本老化、松散的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重新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战斗堡垒,为脱贫地区留下“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攻坚的战场,处处都见信仰之山。“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在炎陵,当地人以诗化的言语,表达对黄诗燕这位“扶贫一线总指挥”的无尽追思。“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这位奔走在扶贫一线的“黄桃书记”,年仅56岁便倒在了熟悉的扶贫路上。
英雄倒下,战歌未息。“香樟树下集合,县委大院出发。”溆浦县委大院里那棵500多年的香樟树,见证着群众生活从贫困向小康的嬗变,见证着一生痴爱香樟的蒙汉,为了溆浦百姓梦圆所奉献出的热情与生命。
经千难亦前仆后继,历万险仍锲而不舍。脱贫攻坚的战场,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英雄气贯长虹。王新法、方璇、唐乾、向纹、龙俊……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如同一座座丰碑。
从贫困到小康,搬走了横亘千年的贫困大山;“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贫困地区一步越千年的跃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胜者鼓也。”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唯有以严和实的作风出战,方能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全省各级近万名纪检监察干部,把监督“探头”架到扶贫一线,聚焦扶贫领域的微腐败;省委组织部选派79个考察组,在脱贫攻坚前沿培养储备干部2000余名、提拔使用500多人,脱贫攻坚战场成为新时代锻炼培养干部、促进干部成长成才的主阵地。
考验如火,淬炼真金。八年焚膏继晷,锻造出一支听党指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秀扶贫干部队伍。昨日,他们不负时代和人民重托;明天,他们更是中华民族复兴追梦的坚实力量。
(五)“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从“要我富”到“我要富”,是摆脱思想意识贫困的蜕变。激发起群众内生动力,让他们从财富的边缘走上共同富裕的主干道,脱贫攻坚就能拥有源源不竭的动能。
环境恶劣、资源不足、交通不便、能力缺乏……固然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但最可怕的是长期困顿下凝固了的麻木惰性、安于“天命”的不思进取和消弭了自尊的“等靠要”。
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首要的是拔掉思想观念上的穷根,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在十八洞村,全体村民施行道德“星级管理”,村民间互相评分,谁家勤奋谁多得“星”。一颗颗“星”,激活了村民的荣誉感,点亮村民的脱贫路。
“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90后”城步苗族姑娘杨淑亭因意外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她不认命不服输,坐着轮椅开启创业之路,带动数百家贫困户脱贫;溆浦县的“板凳硬汉”胡玉山,拖着一双残腿创办起木器加工厂,带领13名残疾贫困群众创业,用一张小板凳“撑”起自强人生。
从扶贫讲堂培养“鸿鹄之志”,到“道德积分”奖勤扶优,从典型开道到资金项目导向,全省脱贫攻坚领域卓有成效的引导模式,带动着贫困户与资金、项目和市场等扶贫要素的精准对接,调动起贫困群体自强致富的信心,打通了扶贫机制的肠梗阻。
道路千万条,有事可做第一条。拔地而起的产业扶贫,星罗棋布的“扶贫车间”,遍布省内省外的劳务协作,一项项贴心贴肺的举措,为贫困群众实现勤劳致富垒筑起“踮起脚就够得着”的“台阶”。
让有技能的人有舞台,为梦想者创造机会。常德市乔家岗村李国如,在扶贫工作队倾力帮助下成为种粮大户。这户多人病残的家庭,凭着勤劳双手和坚韧毅力跨越贫困,开拓出一片致富的天地。
扶贫要扶智。芙蓉学校把1.4万多名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到了通往梦想的赛道上;送教上门、智志双扶、辍学学生劝返,一项项举措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牛年春节,祁东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孩子心中的希望,从稚嫩的歌声中启航。
只待春风起,铁树也开花。脱贫攻坚的浩荡春风,唤醒了三湘大地每一个角落,孕育出一批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产业项目、产业品牌:花垣的猕猴桃、洞口的蜜橘、保靖的黄金茶、隆回的金银花、江永的香柚、炎陵的黄桃、平江的辣条……三湘大地,贫困群众的希望拔节生长。
新时代党的扶贫政策,唤醒了蛰伏乡村已久的生产力,让劳动与财富、创造与幸福之间画上了等号,让蛰伏在“穷乡僻壤”的创造力量喷薄而出,让梦想照进现实。
(六)“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奏响三湘“大地颂歌”的更强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华民族已积蓄起惊鸿一跃的充沛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民族复兴大局。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坚持用大历史观看“三农”问题,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接过了时代的重任。
春天里,在希望的田野上心怀“国之大者”。“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牛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既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实地“验收”,更是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再部署。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农业大省,新使命新任务同样重任在肩。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湖南大有可为、大有能为。
接续奋斗,不负芳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为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为的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脱贫地区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和难点,在规划、产业、政策、组织、人才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振兴乡村就能乘势而上、乘势而胜。
跃上葱茏,再攀高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绝不亚于脱贫攻坚。漫漫征途,惟有奋斗。
千年追得梦圆时,万里征程今日始。让我们带着脱贫攻坚铸就的光荣,赓续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锚定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星辰大海,重整行装再出发、再奋斗。
(执笔:沈德良 易博文 欧阳金雨 朱永华 万丽君 杨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