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饭碗”终于名副其实
——村级样本30例之吉首市隘口村
1月15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寒露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寒露 彭业忠

    神秘湘西,苗疆腹地,高山幽谷。这里是茶乡隘口。

    2月19日,迎着早春的暖阳,记者再次踏访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这个位于湘西黄金茶核心产区、中国苗疆茶文化发源地的明星村,村里的老老少少,已经开始在茶山上采摘新茶。走在隘口村的茶园里,透过村民忙碌的身影,记者进一步了解其脱贫攻坚过程中,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和让村民难以忘怀的奋斗历程。

    捧着“金饭碗”要饭

    隘口村风景优美,曾成功举办2003年“全国美丽村姑选拔赛”。隘口村底蕴深厚,先后出土战国编钟多枚,有着茶马古道、烽火台、石家镖局等遗迹多处。隘口村种茶和制茶历史悠久,得茗云雾间,茶香飘四海。

    然而,这样一个捧着“金饭碗”的地方,一度成为吉首市有名的“空心村”,外出务工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常年冷冷清清少见人烟。破败的村落,荒芜的茶山,艰难的日子,无声地苦苦挣扎。

    探究隘口蝶变的密码,记者找到了一位远近闻名的茶人——隘口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

    “那时太穷了,茶叶不畅销,村里有一些老茶树,但基本没人打理。”向天顺说,尽管村里种茶历史悠久,但苦于没有品牌,找不到销路,老百姓种茶积极性不高,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子就这样逐渐成了“空心村”。

    虽然有“乡村发现”力推隘口“美丽村姑”,但村里除了山还是山,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乡村旅游并没有发展起来。2005年,隘口村确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即山上是林园、山腰是茶园、山脚是果园和菜园。

    由于缺乏市场和品牌,产品卖不出去,通过4年推动,茶园发展100多亩,果园也是100多亩,菜园才50来亩,好不容易拉回来的一些青壮年,又外出务工去了。

    “红色股份”搅活一池春水

    2008年的一天,时任隘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智文,找到当时在矮寨镇上工作的向天顺,邀请他回村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开拓市场。

    毕业于湖南农大、年富力强的向天顺,查找了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带着调研茶叶产业发展模式的目的,去了武夷山、安吉、龙井等外地考察。他发现,凡是茶叶种植成功的地方,乡村旅游一般也很发达,农民的日子因此过得都不差。

    考察之后,坚定了向天顺回村带头创业的信心。2009年3月,向天顺辞职回村,当年就成立了吉首市隘口茶叶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50户成员,种植茶叶仅有130亩。

    “当时,搞基地开发没有劳力,也没有资金,群众不了解也不相信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几乎是贫困户,也只有贫困户在家。”回忆当年,向天顺感慨万千。

    第二年,向天顺贷款35万元,建起黄金茶加工厂、育苗基地,并注册商标、办理生产许可证,在乾州古城景区开设直销店。黄金茶销路打开了,广受消费者喜爱,品牌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然而,此时的村党支部、合作社和农户之间,仍存在一层“技术障碍”。村民发现种黄金茶好赚钱,都往合作社挤;合作社带动力强,但融资困难;村党支部是“战斗堡垒”,却只能“隔空喊话”,在黄金茶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中缺乏力量。

    2012年春,吉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到合作社考察,发现了这个“障碍”,于是整合资金40万元,支持村集体入股到合作社,取名“红色股份”。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财政资金投入变为股金加入。

    这笔资金的投入,搅活一池春水。村集体有了分红收入,合作社解决了资金困难的问题,群众收入获得增加。2015年4月1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隘口村“红色股份”创举。

    现在,合作社已发展到780多户成员,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了1.6万多亩。

    长期分红合同确保不返贫

    在隘口村“怡心茶轩”,向天顺泡上一壶黄金茶,向记者娓娓道来:“我们具备‘人、平台、产业’三要素,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2014年,向天顺当选为隘口村党支部书记。隘口村党支部以脱贫攻坚为中心工作,确立了以黄金茶产业作为村里支柱产业,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三加、四化、四统一模式”: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实行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开发茶叶产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服务、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农户按照合作社生产标准种植茶叶。

    6年来,村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采用多种扶贫模式组合攻坚。产业帮扶模式,即隘口村建档立卡户人均种茶2亩,并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直接进行“产业兜底”,帮扶达167户;金融帮扶模式,即合作社按自愿“分贷统还”的原则,对26户脱贫有困难的建档立卡户,户均贷款5万元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连续3年每年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低于4000元的股份分红,共计为建档立卡户分红31.2万元;“红色股份”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共分红50余万元,解决了贫困村组织无钱为民办实事的难题,大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重点项目”帮扶,3500人分红140万元。到2017年,合作社为成员创收4000多万元,人均达1.5万余元,隘口村从贫困村出列。

    考虑到茶叶产业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村民的诉求,隘口村继续延伸茶产业链,提升产业和产品附加值,利用茶文化和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以村集体名义成立了吉首市隘口茶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正在建设的“隘口茶旅小镇”乡村旅游项目与建档立卡户签订长期分红的合同,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采访手记

    奏响乡村振兴

    铿锵乐章

    贫困帽子甩掉了,发展势头强劲了,乡村振兴精气神提起来了。向天顺带领隘口村党员群众,把湘西黄金茶打造成产业明星茶、市场抢手茶、村民致富茶。这充分说明,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精准脱贫才能有效落实落地,群众脱贫致富才更有保证。

    抓产业、促造血,是脱贫根本之策;产业脱贫,是有质量、有成效的脱贫。隘口村创造性地推出“产业兜底”脱贫计划、以奖代补建园入股、小额信贷保底收益等扶贫模式,并延伸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线上线下销售等链条,真正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并向着茶旅融合方向良性发展,奏响的是向乡村振兴迈进的铿锵乐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