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奕楠 黄利飞
通讯员 刘泉子
一张摄于2011年11月22日的卫星影像显示,湘潭锰矿呈现大面积黑、灰、泥黄色块,满目疮痍。而如今,矿区的卫星影像中,绿色变为主色调,黑灰色区域大幅减少。这种“由黑变绿”的情形,在湖南多地的卫星影像上同样对比明显。
“人海战术”早已不能满足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常态化监管,如今,全省21.1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尽收“天眼”之下,这就是“1+N”卫星监测体系。
“天眼”会做什么,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采访了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和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数据多跑路,人工少值守”
洞庭湖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种植欧美黑杨的热潮。2017年底,湖南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开始清理杨树。对着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专家们根据地表影像特征,便能确认哪些区域的杨树已经被清理。
“以前一人一天只能查看350平方千米,现在单台机器48小时就能完成湖南全省变化图斑提取,20人用10天便可完成一次湖南全省变化图斑提取、分类、上图和统计分析工作。”湖南省第二测绘院院长谢优平说。
工作效率提升为传统人工模式的三倍,这得益于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变化图斑智能提取技术体系的持续攻关与应用。该技术体系包括影像预处理、智能提取、图斑筛查与分类、半自动上图、统计分析等环节,不仅可以智能“定位”,还可以智能“定界”,最终达到智能“定性”,也就是准确识别典型地物类型、土地利用性质。
“运用数据手段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工少值守’,满足了每月全省域变化图斑提取的时效性要求。”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调查监测处处长张琳琳说。
基于技术变革带来的便利,湖南省基本构建起了“1﹢N”卫星监测体系。常规监测为“1”,主要对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的全覆盖监测,全面、动态、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专题监测为“N”,主要开展违法用地、耕地数量、耕地使用、农民建房、无证采矿、生态红线六项专题监测。
从“变化图斑”到“任务清单”,监管更得力
“天眼”的运用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为湖南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监督支持。
月发现、季小结、年总结,变化情况“难逃法眼”。通过全省遥感影像统筹工作和湖南省卫星遥感影像云服务平台(简称为“云遥”),每月25日前完成月度卫星影像制作,每季度第3个月10日前完成季度卫星影像制作,每年12月10日前完成年度卫星影像制作,保证变化图斑提取到位。
“天眼”提取到的变化图斑通过智能方式与各类管理矢量数据和基础资料进行套合分析,将“变化图斑”转变为“问题图斑”,进而生成“问题清单”,推送给相关处室局提出处置意见,形成“任务清单”。
生态修复往往是“任务清单”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对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进展进行月度监测,对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进展情况监测,实现了项目实时动态可视化、可追踪的全程全面精细化管理。
畜禽养殖、黑杨清退、砂场码头、矮围分布、工业污染源、排污口、湖区湿地……围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湖南卫星遥感监测已连续7年发力,为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监督支持,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卫星遥感数据整合后的功效正在多方面显现。”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周海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