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1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十八洞出发》:故事里的理论传播创新

    钟君

    在精准扶贫决战收官的最后时刻,湖南省委宣传部重磅推出《从十八洞出发》电视专题片,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如潮,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总的来看,这部片子把理论供给与理论需求相结合,把故事讲述与理论阐释相结合,把诗歌的形象表达和理论的理性表达相结合,把电视艺术与理论宣讲相结合,做到了平视讲述、故事走心、代入自然、样态创新,开创了理论专题片的新模式,堪称故事里的理论传播创新,是理论传播创新的新典范。

    让老百姓自己当主角,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在传播思维上,《从十八洞出发》打破了以往理论宣传“从大往小讲,从上往下讲”的俯视视角的传统窠臼,从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小切口进入,用老百姓的平视视角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精准扶贫的生动故事,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以往,有的理论宣传片采取的都是从大往小讲、从上往下讲的俯视思维,高高在上,讲大口号、大理论,观众既不想看、不想听,也看不下去、听不进去。《从十八洞出发》这部专题片,一改以往传统的传播思维,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形势,积极满足新时代群众理论需求,选择从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出发,以此作为切入点和起点,一路串联起福建、云南、贵州、浙江、四川以及老挝的小乡村,让老百姓自己当主角,以老百姓第一人称的平视视角,深情讲述当地扶贫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深情讲述当地脱贫致富、脱胎换骨的伟大历程。专题片通过解剖麻雀、以小见大,以老百姓之口和小乡村之变,完整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具有的真理伟力,避免落入讲述宏大叙事广而浅、阐释思想理论空而泛的传统窠臼,让理论宣传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下老百姓的理论需求和接受方式,更加富有真实感、亲切感和代入感,也更加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达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

    真实的人物,感人的情节,动人的细节,走心的温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在讲述方式上,《从十八洞出发》这部专题片也打破了以往理论宣传用文件语言进行灌输的生硬方式,从一连串生动真实的故事切入,用真实的人物、感人的情节、动人的细节、走心的温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因此片子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善于从一个个生动真实的小故事切入,每集的开篇都以一个扶贫人物带出故事、切入主题,以讲故事的形式缓缓展开。

    比如,在讲到王新法和方璇的牺牲时,片子一改以往平叙式、号召式的人物讲述方式,注重一点一滴地深挖人物的情节和细节,把王新法“每天固定5点47分起床”、方璇“牺牲前挂念公文袋是否还在”等许多的动人细节展示给观众,为观众勾画出十分清晰的扶贫干部形象,进而反映出我们党坚决兑现“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真挚为民情怀;比如,在王绍据老人亲述赤溪村蜕变时,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信引发了一段跨越36年的扶贫情。这些细节让我十分感动,相信许多观众也被这些细节深深打动。这就是细节的温度,也是故事的力量,能够让观众从这些感人的“小故事”中感悟精准扶贫的“大道理”,能够让观众在移步换景、身临其境中深刻感受到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何其不易而又何其伟大。

    让老百姓走上舞台,让嘉宾走出演播室,让记者走向田间地头,共同讲述伟大创举

    在话语表达上,这部专题片打破了以往理论语言的枯燥与艰深,独具匠心地邀请诗人和专家作为嘉宾,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吸引观众,用深刻的思辨语言打动观众,把诗歌的形象吸附作用与理论的理性分析作用相结合,精准扶贫思想的高瞻远瞩、精准扶贫政策的系统全面和精准扶贫伟业的丰功伟绩跃然纸上。

    以往,有的理论宣传片邀请的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用专业的语境和许多的术语,对某一思想理论进行全景式、系统化的讲解,让观众觉得枯燥无味、晦涩艰深,存在“与老百姓说不下去、说不进去”等问题。《从十八洞出发》这部专题片,与以往大多数的理论宣传片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在嘉宾选择上力求分众化、在话语表达上力求通俗化。无论是在主持人、嘉宾邀请上,还是在脚本写作上,剧组都下了功夫、花了心思。每一集邀请的嘉宾中,不但有扶贫领域的专家,还独具匠心地把青年诗人“请进来”,采取“百姓述说+嘉宾访谈+记者走读”等多种表达形式,让老百姓走上舞台,让嘉宾走出演播室,让记者走向田间地头,共同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扶贫之路的伟大创举。这其中,既有“专家术语”又有“土味情话”,既有理性的思辨语言又有生动的文学语言,很好地把“普通话”与“地方话”结合起来,把文学语言的吸附作用与理性语言的洞察能力结合起来,让观众感到既亲切又透彻,既想听又听得懂,形象生动地把精准扶贫思想的高瞻远瞩、精准扶贫政策的系统理论和精准扶贫事业的丰功伟绩自然而然地讲给大家听、展示给大家看。

    “动画+微纪录片+微访谈+微电影+微音乐”跨界融合,开创全新电视节目样态

    在呈现形式上,这部片子打破了以往理论宣传片以旁白为主的单调形式,用“动画+微纪录片+微访谈+微电影+微音乐”的跨界融合形式,开创了全新的电视节目样态,用返璞归真的电视语言和令人信服的方式,讲出了精准扶贫工作的丰富多彩与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盐分的内容没有发生改变,但溶解到事物里,却可以大大改变人们对盐分的接受程度。过去几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马克思靠谱》《马克思是个九零后》《领风者》等系列理论宣传产品,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盐分”溶解到通俗读物、流行歌曲、动漫作品等各种“食物”中,让大家尤其是青年群体“食之而不觉”。《从十八洞出发》这部专题片,同样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尝试,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盐分”溶解到各个媒介形式中,采用微纪录片、微电影、微访谈等多媒介形式,同时把《大地颂歌》舞台剧、抖音神曲、动画以及类似《舌尖上的中国》等其他优秀文艺节目的精华要素提取出来、融入其中,巧妙地将理论、电影、新闻、综艺等诸多手法融合运用,做到博采众长、独树一帜,打造了一种集成式的全新电视节目样态。既规避了传统图文形式表达宏大主题具有的僵硬、片面等问题,又以返璞归真的电视语言和令人信服的表达形式,多媒介、立体化地将七年多来发生在十八洞村、发生在全国多个贫困村的扶贫历程、扶贫故事和扶贫伟绩“和盘托出”地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在祖国大地上扶贫工作的丰富多彩及其具有的重大意义,让观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这一“盐分”食之而不觉。

    新媒体时代下,推出一部好的理论传播作品不容易。有了好的作品,还应该要有好的宣传。希望《从十八洞出发》在传播渠道上也能有创新之举,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需要,以“用户”为中心,让这部“创新之作”传播得更广、更深入、更有影响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