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省依托“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把握新一轮产业布局和新兴产业崛起的新机遇,坚持创新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00家增至近80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逐步形成了“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涌现出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一批领先世界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在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瓶颈: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等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明显;需要大力突破一些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未来交通、生物医药、种业创新等领域,需要给予长期持续投入,大幅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我省作为教育大省,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等优势以及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效应,大力提升湖南的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发挥高校技术创新优势,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力
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和旺盛,应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的技术创新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湖南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为此,应鼓励高校瞄准市场需要,打造一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建好用好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基础上,继续探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着力增强创新成果源头供给能力;积极促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协同转化。推进高层次产教融合对接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建设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校地、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建立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改革,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中介机构、技术市场等成果转化全链条,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
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力
为进一步解决我省原始创新动能不足、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不多等问题,应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应精准对接企业、产业、社会等需要,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建立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优秀博士后、湖湘青年英才、科技领军人才、院士专家等全覆盖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面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形成交叉型的新型学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创新的评价、支持制度。
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完善提升关键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机制
传统的线性产学研合作模式,已难以满足我省日益增长的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需求,必须加快推动产学研形成深层次、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应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推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基础上,更多组织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形式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通过捐赠和建立基金等多种渠道支持科技创新,扩大资金来源,保障研发投入持续稳定;构建政府主导、校企联动,立足我省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潇湘科技资源,推动产教融合与区域发展优势互补,为研发全球领先、安全可控、进口替代、填补空白的技术贡献湖南智慧;构建面向产教融合主体要素和过程要素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以互联网为媒介,搭建全省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资源共享;构建创新主体互通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多向企业聚焦,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作者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