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数字经济时代,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时刻左右着消费者的选择。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呼吁加强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电商平台利用先进技术,降低获取信息的时间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与人性化的服务与产品,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不少网络平台凭借算法优势,摸清用户习惯性支付行为,在特定场景通过模糊信贷服务选项,引诱用户授权,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算法变成了“算计”。
北京市消协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显示,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网络游戏抽奖概率不明、网络消费促销规则繁复、网络搜索竞价排名推荐、刷好评隐差评等行为的背后,都是电商平台利用不公平的算法技术对消费者的“算计”。
电商平台利用手中所谓“高超”的算法“算计”消费者,的确能够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增长。但从长期来讲,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降低了用户忠诚度,无疑会损伤电商经济之根本。如果任其无序发展,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竞争,更不利于新业态、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强算法应用的有效规制,才能让消费者免于被算法“算计”。正如中消协建议的那样,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算法应用的相关规定,以及相应的惩治手段。比如,强化算法实施方的举证责任,明确其伪造、篡改证据的责任和后果,解决消费者举证难、鉴定难。同时,各级消费者协会也要积极作为,主动支持消费者对涉事企业,提起公益诉讼。
当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外,还要督促企业诚信自律,引导更多企业在算法领域提高消费者保护水平,做到算法应用的可验证、可解释、可追责,如此方能有效避免算法变“算计”,真正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