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昌烨
“社会救助雪中送炭,我们全家人生活宽心了。”2020年12月23日,湘潭市岳塘区霞城街道下摄司村村民刘某来到区民政局,感谢民政部门精准救助缓解了家中困难。
刘某以前在外打工,前不久身患重病不能工作,便向当地政府申请临时救助,岳塘区民政局干部在经济状况核对和入户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刘某一家三口人中有两个老人,支出全靠刘某父亲微薄的退休工资,便主动指导刘某申报纳入农村低保。
近年来,我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能力,全省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新进对象“凡进必核”“在保对象”“动态管理”信息化核对实现两个100%。
28万名困难群众新纳入救助范围
精准认定兜底保障和低收入对象,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工作,连续3年将市级核对系统建设和“凡进必核”“动态管理”两个100%等内容纳入年度脱贫攻坚考核指标,深化信息核对体系建设。
全省14个市州借社会救助改革契机大胆创新、担当作为。全国第二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城市常德市依托常德云计算中心、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常德市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平台,整合了公安、不动产、财政等12个市级部门的16类数据,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连通的“数据天网”,推动救助对象认定走向“无核对不救助”。
目前,全省1个省级大平台、14个市级子系统、122个县级应用单元的核对平台体系运行良好,实现部省市县四级纵向贯通、人车房款四位一体智慧核对。2020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信息化核对410余万人次,支撑救助部门将约28万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新纳入救助范围。
23项民生数据“一网打尽”
救助要精准,首先信息核对、救助对象要搞精准。为此,我省各级民政部门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拓展监测范围,构建了收入核对、财产核对、需求核对“三驾马车”协同共进的业务新生态。
省级核对平台归集了公安、财政、人社、银保监等13个省直部门、23家银行的23项民生数据,在这些海量数据的基础上,省民政厅探索创新,前移比对关口,把在保对象信息比对模型植入省公安厅综合平台,对贫困群众是否有户籍销户、车辆、民航等相关记录进行触发预警,每天实时比对,大幅减轻了公安接口的核查压力,提升了救助审批效能。
拓展核查范围,隐性收入无法隐形。经申请家庭授权,省内各金融机构接受民政部门委托,代为查询社会救助家庭存款等金融资产信息,并及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民政部门。省级核对信息平台采取与省银保监会“总对总”在线自动查询模式,依托金融专网专线与各个银行进行连接,基于标准统一的接口服务方式实现与各个银行的数据交换,实现高效、统一的全覆盖查询。
平江县瓮江镇翁江村村民凌某,原来因大病致贫,一家三口享受低保,在凌某恢复劳动能力后,夫妻俩重新参加工作,2019年购买了小车补贴家用,经核对核实,2020年凌某家退出低保。
大数据让湖南核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用“扫描式”辨伪打假,精准救助,确保了106.4万名兜底保障对象“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探索新技术应用,推动信息核对大提速
2020年12月15日,涟源市龙塘镇刘某凡家庭申请农村低保,并提交核对申请。第二天,娄底市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即完成各项信息的核查比对,出具核对报告,经救助部门进一步审核审批后,这家人即可享受低保救助。
过去,救助审批中的经济状况核对周期需要两三周甚至更长,如今缩短到几天时间,奥妙在于新技术的运用方便了群众。
我省开展“区块链+核对”“远程授权”课题研究,深化新技术在核对领域的运用。娄底市民政局联合域内区块链企业,研发完成“区块链+数字民政”平台,提高数据分析、应用水平,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跑”改革。自2020年8月19日试运行以来,累计完成新申请低保家庭核对1.1万人、复核14.8万人,大大提升信息核对时效性,贫困对象快速得到认定和救助。
我省将核对工作作为社会救助审批的前置环节,对特困人员、短期内经济状况变化不大的低保家庭,每年核查一次;对收入来源不固定、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每半年核查一次,提升核对服务效能,确保基本民生保障网兜准兜牢。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充分运用全省 “大核对”平台,建立全省困难人口监测机制,及时为因生活刚需导致家庭困难的对象链接专项救助资源,由被动救助转型主动救助,保障符合条件的对象能够便捷地享受民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