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思想基础就是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思想文化资源。
以“大一统”思想助力爱国统一战线
“大一统”的思想出自《春秋·公羊传》,“大”即尊重、推崇。董仲舒曾讲:“《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中国文化历来推崇统一,通常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从秦汉时期完成的,但自上古时代以来,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各民族便具有同祖同根的关爱情结,从炎帝、黄帝的传说到尧、舜、禹,都有一种原始的统一观念。究其原因,侯外庐先生曾经讲过,有别于古代西方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族的文明路径,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路径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成为一种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就其理想目标而言,是要实现天下一家。
在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大一统”的思想,生发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救亡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当面对民族危机,对于打了十年内战的国共两党来说,没有同祖同根的家国情怀,没有对“大一统”思想的深刻认同,就没有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也没有后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建立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弘扬“民本”思想,找到统一战线的最大公约数
“民本”的思想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文化根基。从《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从来没有脱离“民本”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讲:“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这种基于全体中华民族广泛文化认同的执政理念,必然可以找到统一战线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以“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构筑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为当今世界提供的杰出政治智慧,对当代中国统一战线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和而不同思想所具有的哲学意义,源于中华民族祖先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老子《道德经》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系辞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运动最终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而不同”不是做圆滑世故的“和事佬”,而是在承认“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是正视矛盾、解决矛盾的合理方法。
现代国家是一个多元利益的联合体,不可避免的,不同的利益群体会产生矛盾,由矛盾所产生的冲突也屡见不鲜。在矛盾和冲突的化解过程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认同,会约束矛盾的双方在冲突中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矛盾。一定意义上,“和而不同”的思想为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大同”思想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
“天下大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是古老中国关于理想社会畅想与描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引用了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当今世界,更是一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加速融合的世界,在面对诸如新冠病毒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时,人类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单单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而应当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认同。
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文化又具有超越民族的世界性。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基于更广泛文化认同的统一战线工作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