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优势 为香港开拓无限机遇
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在“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下,成为联系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机遇处处。
香港拥有世界级金融基建、公平的营商环境、低税率、独立的监管机制、健全的法律制度、稳定的货币、强大的国际网络、自由流通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回归21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越趋紧密。内地与香港于2003年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促进两地经贸合作和发展,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丰富和充实着安排的内容。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香港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优势,既是国际连通内地的门户,也是内地和全球接轨的桥梁。
香港亦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和保护投资协议及民航运输协议等,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巩固香港作为全球最外向型的国际城市之一的地位。
另一方面,国家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亦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包括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推动专业服务和创新及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此外,香港将继续发挥国际都会的优势,开拓“一带一路”的新市场,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资产管理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金融方面,香港自2004年成为第一个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离岸市场,迄今已发展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除了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香港亦提供多元化的离岸人民币产品。
此外,沪港通和深港通加强香港与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的合作。加上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有助内地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至于债券通亦便利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及优化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联系,促进两地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债券通的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开通,南向通尚未开通。)
专业服务亦一向是香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中法律、争议解决、会计、建筑工程及医疗服务优势尤其突出,拥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丰富的国际网络和管理经验,亦熟悉国情及内地市场。
“大馆”——古迹建筑群演变成新的文化地标
修复后的原中区警署建筑群称为“大馆”:古迹及艺术馆,由香港赛马会斥资38亿港元修复后,刚刚于今年5月底开幕,是香港新的文化枢纽。
中区警署建筑群位于荷李活道与赞善里之间,面积达13,600平方米,历史悠久,最早的建筑物可追溯至1841年。“大馆”内有16座古迹建筑物,包括前中区警署、域多利监狱及中央裁判司署。
新的艺术建筑群提供多个多用途场地,除了让驻场艺术家举办各种活动外,还可举办和展示来自香港以至全球各地的展览、节目、表演、电影、摄影、音乐、设计、文化及历史文物,为香港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
发展创新科技 创造美好将来
香港特区政府正全方位推动创科发展,制订蓝图发展“智慧城市”,为创科行业带来新机遇,并计划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建立“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吸引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及企业进驻。
香港在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全方位推动创科发展。
香港实行简单低税制,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完善,成立公司手续简便,且与深圳为邻,有助初创企业进行研发及生产原型。
近年世界顶级学府分支相继落户香港,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的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此外,为发展“智慧城市”,香港正制订蓝图,以订定至2030年的短、中、长期措施,利用创新及科技改善市民生活和环境;并推行“再工业化”,重点发展生物科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为创科行业带来新机遇。
金融科技亦崭露势头,数码港推出了Smart-Space金融科技专区和专属培育计划,培育新一代金融科技企业和专才。特区政府也举办大型金融科技活动,吸引各地金融科技初创企业、投资者和研发机构落户香港,并为它们提供协助。香港金融管理局亦推出了监管沙盒,鼓励银行推出新金融科技产品。世界第三大金融科技公司Finastra在香港数码港设立卓越未来银行中心,以科技推动银行业数码化。
为了进一步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特区政府预留了500亿港元,聚焦支援发展四大优势范畴,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另为鼓励研发,特区政府建议为企业在香港的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的税务扣减,即企业符合资格的首200万港元研发开支可获300%税务扣减,余额亦可获200%扣减,金额不设上限。
特区政府一直致力吸引高技术人才及优秀人才到港工作或定居,並推出了“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等人才入境计划,以吸引一些内地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到港工作或定居,从而满足香港对人才的需要,提高香港的竞争力。最近,特区政府亦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务求快速处理输入海外和内地科研人才的申请,以满足香港创科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计划会以先导形式试行三年,并在首个运作年度输入不多于1000名科技人才。
绿色生活 缔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香港面积1105平方公里,四分之三的土地为山林野泽,四成土地划为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每年,逾1100万人往郊野公园远足、烧烤、野餐及露营。另外,香港拥有五个海岸公园及一个海岸保护区以保护本地丰富的海洋资源。
香港特区政府平均每年在郊野和市区种植逾100万棵树木和植物,绿化香港。同时,政府又制订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加强环保教育,为香港缔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政府推出多项措施改善空气质素,包括在2019年底以前淘汰约82,000辆老旧柴油商业车(现已淘汰逾半)、推动使用电动车、强制远洋轮船在港泊岸后转用低硫燃料,以及加强与内地合作。这些措施渐见成效,过去数年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路边二氧化氮和PM2.5)已减少最高约三成。
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2012年启用的零碳天地是香港首座零碳建筑,采用80多项环保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启用的T·PARK[源·区]污泥处理设施是全球最先进科技的同类型设施之一,利用焚烧污泥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发电,转废为能,更为设于其环境教育中心的水疗池提供热能,供市民免费享用。
在减废方面,政府实施收费,成功减少使用塑胶购物袋,并会按“污染者自付”原则实施两项生产者责任计划,促进废电器电子产品及饮品玻璃容器的循环再造。并在每区逐步设立“绿在区区”项目以加强支援社区减废及回收。同时,政府提倡惜食文化,削减厨余。
大型基建 推动经济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现正兴建多项大型基建项目,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铁路建设方面,广深港高速铁路(高铁)香港段将往来香港及广州的行车时间,由逾100分钟缩短至约48分钟,并将香港连接至全国高铁网络。
至于港珠澳大桥则可令珠海至葵青货柜码头的行车时间,由3.5小时缩短至75分钟,往来珠海与香港国际机场的时间,由4小时减至45分钟。通车后大桥可为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西部提供直接连接道路,对推动本港的物流、商务、贸易、旅游等行业,发挥重大作用。
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亦已展开三跑道系统工程,以满足长远航空交通需求。机管局预计当三跑道系统全面运作后,新增容量可满足香港国际机场至少到2030年的航空交通需求。届时,每年的客运量及货运量预计将会分别增加至约1亿人次及900万公吨。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