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桂
农村建在公路两侧的马路市场,被戏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在这个以路为场的市场上,人声鼎沸、交易兴旺,大量未经任何监管的商品流入,集市中的人、蔬菜、食品等,都成为汽车尾气、灰尘的吸入者……在湖南,即使是省会长沙的一些区县,马路市场、临时菜场等众多农村集市依然盛行。
不可否认,这类集市曾经繁荣了农村市场,甚至今天仍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生活、促进了商品流通。但不容忽视的是,如今的这类农村集市,看似热闹的背后,成交额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商品的层次与日益增长的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难以匹配。
必须看到,这类农村集市满足农村贸易需求的功能在不断减弱,带来的弊端却越来越明显。在一派繁华的背后,是假冒伪劣的横行、食品安全的隐患,凸显了农村消费环境的滞后、流通基础设施的欠账以及监管的缺失……马路市场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相对于农村市场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眼下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并不匹配,这也成为农村消费乏力的瓶颈。
对于马路市场,有关部门也曾花大力气进行过整治、取缔,但总是“取”而不尽、治而不好。
从尊重市场的角度出发,整治马路市场,首先应加强监管,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如市场准入规定及资格审查制度、环卫管理制度、投诉受理机制等规范集市交易行为,对进入农村集市的各类产品,要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治本”的方法,是用正规完善的农贸市场,替代无序的农村集市。当汽车出现,马车就消失了;电灯出现,煤油灯就消失了;当更为规范有序的农村市场出现,马路市场也必然消亡。据了解,湖南现有近4000个农贸市场,多数建于上世纪80年代,设施陈旧。当下,应设置更为规范的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条件,让流动摊贩有一处立足之地,同时也能满足群众消费需求。而对于已有的正规市场,应对进场经营者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降低市场费用,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商品价格合理亲民,摊贩有利可图,吸引更多摊贩和消费者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