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了,没想到这条渠道还有疏通的一天!”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朱公塘水库里波光粼粼,镇水管站站长蔡小斌感慨,若不是长沙市黄材水库灌区管理局出钱出力疏通了煤衡干渠益阳段,往年这时,朱公塘水库怕是“焦干的”了。
煤衡干渠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从黄材水库总干渠引水,经煤炭坝镇流入赫山区衡龙桥镇朱公塘水库,可灌溉赫山区衡龙桥镇、岳家桥镇2万余亩农田。1983年,黄材水库所在地宁乡县由原益阳地区划归长沙市管辖。近20年来,由于行政区域变更、年久失修等原因,煤衡干渠损毁严重,渠道淤塞,难以运行,位于尾灌区的朱公塘水库更是多年没有接受来水。渠道不通送不了水,灌区的2万余亩良田的收成就得不到保障。“有三四千亩田只得靠电排从泉交河抽水灌溉,一年光这项费用就得十来万。”蔡小斌说,更头疼的是,每到农忙季节,为了水而扯上的“麻纱”,政府都处理不过来。
2014年夏天,赫山区水务部门及两镇相关负责人来到黄材水库灌区管理局,请求帮忙解决两个镇的灌溉用水,局长廖金鹏当即决定尽快办理。煤衡干渠修了四十多年了,现状究竟如何?黄材水库灌区管理局煤炭坝管理所所长隆命鸿和工作人员沿着46公里崎岖山路实地查看,掌握详情。一边调查研究,一边筹措资金,很快,2015年初,煤衡干渠益阳段修复工作启动了。消息传来,两镇群众欢欣鼓舞。一方出钱出力,一方力保施工环境,经过两地人民5个月的奋战,一条投资400余万元、长达13公里干渠的修复改造和防渗衬砌完成了。
民心工程得民心,一渠清水两地情。“18年了,黄材水库的水终于又送过来了!”衡龙桥镇桐子岭村64岁的村民孙福全望着满渠道的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出钱出力修渠道,受益的却是我们,真是太感谢了!”乡亲们都这样说。
(莫蓉 邓学文 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