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百姓收入增长最有“获得感”。分享发展成果,百姓收入增加最直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关口,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收入分配领域问题不少。在这样的形势下,靠什么来实现收入翻番?
经济下行压力下,收入怎么翻番
对城镇普通劳动者而言,工资是主要收入来源。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工资怎么才能提高?
“根本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分蛋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然后才是如何切好蛋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王学力说。
只有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工资提高,才是可持续的。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当前,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展开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为中国经济打造新动力的同时,也成为未来收入增长的新源泉。
其实,农民要想增收道理也是一样的。在国家加大扶贫、支农力度的同时,现代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舞台。48岁的王守森是安徽省肥东县合浦村村民,外出打工20年后2008年返乡务农。从最初亏本到现在年利润30多万元,他摸索出其中的门道:还得搞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
收入要翻番,怎么克服“被增长”
很多人反映强烈的收入“被增长”“被平均”等问题,实质上是收入分配机制亟待进一步改革,这样才能共享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认为,“十三五”会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一方面,要继续强调按劳分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知识、技能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积极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最低工资标准的连续上调,起到了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托底”作用。国家还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逐步引导全社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收入要翻番,我们怎么做
人人都想涨工资,不过实现起来离不开个人努力。
王学力分析指出,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要迈向中高端,对职工的技能、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职工需要不断学习,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适应经济结构升级需要的同时,实现收入的提高。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不同行业产业分化严重。专家建议,择业时更多关注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选择供求关系中供不应求的行业,这样有助于收入的较快提高。
除了个人努力、企业发展、国家推动,收入特别是城镇职工工资的提高还离不开一个重要机制——集体协商机制。南京一家合资企业工会主席范幸福,每年都要代表工人和外方老板谈判工资。今年外方提出效益不佳工资零增长,工人们提出工资在南京较低要补涨8%。工会抓住企业加班较多据理力争,双方协商3个月达成一致——涨5%。“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配套政策,强化这种协商机制。”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