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荣 黄能
“能选择到边远地区投身普法宣传与法律援助,我为你点赞!”9月22日,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的曾志华老师,通过微信与一名已毕业的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走自己的路”。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支持,学生“支边”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曾志华,2005年湖南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衡阳师院任教,并于2014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她10年如一日,专注于法律教学,是学校“十佳授课教师”、“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还先后主持、参与多个国家、省与衡阳市的研究课题。
她温文尔雅、博学谨慎。“好老师”,是学生给予她的评价。
“学生是学科发展的未来,只有重视教学,学生才会重视学习,学科才会有发展。”曾志华在教学、研究中不断用新成果、新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让学生更好掌握前沿科研动态、科研成果,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只有教研相长,才能教学相长。”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疑问,曾志华有问必答、积极指导。她还鼓励学生多做实地调研、参与社会实践。
每年“考研季”,曾志华经常收到很多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条,上面写的都是学生的问题。她每次都要抽出两三个小时,耐心回答学生。
她和蔼可亲、无微不至。更多的时候,学生们都把她当成“知心朋友”。
“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学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这才是好老师。”在曾志华看来,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
2011年,曾志华教的班里有几名贫困学生,她一直想帮一把,但直接给钱接济又怕伤了学生的自尊。恰巧此时她承担了课题项目,需要几名助手开展调研并整理资料。于是,她带上这几名贫困学生,走访农村地区做课题。课题完成后,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基层,学会了搜集课题数据,还获得了一笔补贴,改善了经济状况。
“与学生交心,就能与学生成为好朋友。”许多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学生经常给曾志华打电话,咨询专业知识、请教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
前不久,由衡阳师院法学院学生组成的“侨联代表队”,在省侨联系统涉侨法律知识电视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曾志华是指导老师之一。一位毕业离校的学生得知获奖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留言:“曾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更是我们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