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坦芝
长沙老干大学芙蓉区分校坐落在芙蓉区政府大院,这里环境优美宁静,教室宽敞明亮,教师久闻其名。退了休的我舍近求远,慕名而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走廊壁挂的幅幅丹青笔墨,色彩斑斓,为绘画山水班及花鸟班老师所作。学员们的字画亦有“半壁江山”,其间的舞文弄墨无不展示着大家老有所学、学有所获的快乐。忽闻不算娴熟的二胡声阵阵传出,原来隔壁便是民乐班的训练场所。不出几步,我又来到舞蹈班教室的门口,上课时间还早,一面墙的大镜子映照着三三两两舞者亭亭的身影——这是老年大学吗?她们是这样年轻,这样婀娜多姿!正巧又邂逅了一位朋友,她在工艺班学习绢花制作,当即捧出刚刚完成的一款“水瓶式玫瑰”,她的笑又如花般灿烂……
于是,结伴同行,穿越繁华闹市,迎着满目秋色,我们像上班族一样赶公交车,像孩子们一样上学去。于是,带着一份久违的热情,我又坐在课桌前,成为了绘画班的新学员。
我对自己“知天命年从头学”的绘画班选择尤其心中无数。开始,我照葫芦画瓢也总画不好。虽一丝不苟,却学得十分费劲。一次,我的浸润成一塌糊涂的“水墨画”被课堂上的老师看到,他戏问:“你是自来水公司退休的吧?”在大家的笑声里他又细致地为我讲解开来:“新手注意要用‘渴笔’,什么是‘渴笔’呢?……”正是老师每课必有的作业讲评,讲台上的笔墨示范,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以及“一针见血”的作业批改,为我打开了一扇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入门之窗。我也在日复一日的“快乐习练”中,领略了老师讲授的“画要随意,越随意越好”的真谛。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在中国画的博大精深面前,我成了一名虔诚的信徒。提起画笔,便心静如水;走进课堂,便如同踏进了一个亲近美妙的快乐殿堂。我和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一起,在课堂上仔细聆听老师的传道解惑,全神贯注观看老师的作品示范,回家又多会“出成果”,完成作业。无论自己的画画得如何,大家都“好有成就感”。快乐写在脸上,快乐融入了我们的“画作”。又应了老师的心愿:“我希望你们学一点画,给自己的退休生活多一点色彩,多一份健康和快乐。”
此时,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老师批改的作业发下来,看看自己是否又有了些许的长进?今天将继续学画柏树,窗外秋日的阳光明媚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