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滚动新闻 > 正文
“声”动二〇二一
2021-12-20 10:47:13 [来源:央视网] [责编:黄晓辉] 字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这一年,掌声无数次响起。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这一年,许多心声被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一年,欢声笑语更多了。自古追寻的“汔可小康”梦想已变成了现实,中华儿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熙熙攘攘的长街侧畔,一座红砖小楼历经百年风雨至今傲然矗立。

这就是北大红楼。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

2021年6月25日,一场特别的集体学习在这里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参观。此后他们又参观了丰泽园毛主席故居,然后回到中南海怀仁堂,围绕“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主题进一步学习。

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显示着这次学习的特殊意义。

北大红楼“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展厅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

位于二层西南角的第三十六教室是北大红楼内面积最大的教室,李大钊、鲁迅都曾登上这里的讲台。

1920年,从这间教室里传出一些此前从未在课堂上出现过的新名词——“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社会运动”……讲者慷慨激昂的声音不时被如雷的掌声淹没。

掌声是认同、是信服、是觉醒,也是希望。

1921年夏天,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从画舫里传出的那声“中国共产党万岁”,如惊雷巨澜划破沉沉暗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有过至暗时刻,也经历过生死关头。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从挫折走向胜利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延安时期,一批又一批外国记者带着“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来到中国西北的陕甘宁边区。经过探访,他们这样形容自己看到的这群人——

“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队伍。他们的存在,是世界的一个奇迹,他们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一份财富。”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写道:“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天安门广场庆祝百年华诞。当身着中山装的习近平总书记健步来到天安门城楼主席台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总书记7000余字的讲话,赢得现场40余次掌声。

掌声是肯定、是喝彩、是骄傲,也是自豪。

回望70多年前,开国大典上,为飞出国威,新中国仅有的17架飞机不得不连飞两遍,且无一是“中国造”。

而今,庆祝建党百年盛典上,国产战鹰,振翅翱翔!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在大会现场的观礼台上,一位白发老人看着眼前热烈沸腾的场面,激动地将家中三位已故亲人的照片举在胸前,和他们一起见证党的百年华诞。

了解曾经的苦难,才能读懂这一刻的非凡。

“今天,我是代表那么多牺牲的战友来的,替他们看一看现在的强盛国家、幸福生活。”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自卫作战的年逾九旬的王占山洒下英雄泪。

就在两天前,他与其余28位同志获得中国共产党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获奖者乘坐的礼宾车从京西宾馆驶向人民大会堂,透过车窗,十里长街繁花似锦,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苍劲有力,天安门广场盛装以待……这些景象,是无数先烈梦想的美好,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的盛世中华。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总书记为获得“七一勋章”的同志颁奖后,全场起立,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致敬。

总书记说:“‘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

2021年总书记10余次地方考察,用脚步丈量民情,每到一处总会有群众热情的掌声、欢呼声。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总书记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考察时,向社区干部群众挥手致意。

2021年10月21日,掌声与欢呼声在山东东营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响起。

该社区居民曾为黄河安澜搬离家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看到如今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总书记十分欣慰。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人民拥护我们党,我们党就有生命力。”

2021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现场播放的暖场大片《携手,为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心声。

2021年11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与会全体中央委员高举右手,一致通过了这份决议。

掌声如潮。

这份引发世界关注的三万六千余字的“中共第三份重大历史决议”呈现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与创造。正如总书记所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

“十四五”开局之年,年终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瞄准百姓议题,回应民生关切。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明确党中央当前要做好的工作之一——“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人民有所呼,发展有所应。

在新时代的宏大布局中,人民的获得感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叮嘱:“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这段话出自2021年3月7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021年3月6日下午,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内,迎着总书记期许的目光,来自不同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对当前的教育问题直言不讳。

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家长老师“唯分数论”、学区房价格“屡创新高”……这些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教育“痛点”,总书记高度关注。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总书记一语道破“家长焦虑”,“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四个多月后,一份题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重磅文件印发,剑指“唯分数”的教育短视行为、因过度培训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不正常的义务教育生态等顽疾。

2021年9月23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平安小学学生在“第二课堂”练习陆地冰壶。

“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总书记殷切的关怀、谆谆的嘱托,都是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稳,民心就稳,社会就稳。

2021年2月3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族妇女在扶贫车间加工服装。

2021年2月3日,农历立春,乌蒙山腹地。

贵州毕节化屋村的蜡染车间里,蜡染师彭艺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心声:“我是化屋村人。小时候,是沿着‘手扒岩’爬出去上学的。上大学,也是靠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现在,我选择回到村里创业,就是要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很好!你也是不忘初心啊!”“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这一年,产业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贵州毕节苗绣、广西柳州螺蛳粉、青海藏毯、福建沙县小吃……一个个“小”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各地区统筹“六稳”“六保”、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大”故事。

…………

“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出现在老百姓中间,周围是一片欢笑声和拍照声。

金秋九月,陕西榆林高西沟村。微风吹过,沉甸甸的穗子轻轻摇摆。车行至半山腰,习近平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拉起家常。

听乡亲们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总书记笑着感叹:“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聊起越来越好的日子,大家都乐了。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临时下车,察看粮食作物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就听到过高西沟的名字,“你们这里的情况当时不如‘额们’那里。”一晃几十年,高西沟从“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高西沟人也过上了曾经期盼的美好日子。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这一年,无数对话让我们印象深刻。

“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几万。”在武夷山脚下的燕子窠生态茶园,一位皮肤黝黑的茶农放下锄头,愉快地同总书记唠起家常。一片绿叶富了一方百姓,总书记鼓励大家:“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在有着两万多居民的青海西宁文亭巷社区,总书记听到正在办就餐卡的老人说社区有个“爱老幸福食堂”,专门去转了一圈。在得知有一位老人激动表示“社会主义好啊,这辈子赶上了”,总书记说:“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就应该是这样。”他勉励工作人员:“你们做得很好。敬老尊贤,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在河北承德大贵口村,村民霍金激动地对总书记说:“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总书记这样回应。

在青海海北果洛藏贡麻村,一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藏族牧业村,总书记问村民索南才让:“下一步,你们生活上还有什么期盼、什么打算吗?”问题一出,朴实的藏族汉子不知怎么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没有了、没有了。”大家都笑了。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同藏族牧民索南才让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聊家常。

循着总书记的脚步,循着人民领袖与人民互动时的笑声,一个蓬勃的中国跃然眼前。

这一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复苏。《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那些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可持续的经济学家们‘判断错误’”。

这一年,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等一大批五年规划相继出台,一系列惠民举措相继实施。

这一年,又是一派丰收景象。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1年11月26日,一辆公交车行驶在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的农村公路上。

这一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

这一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外媒评价,历任中国领导人始终把追求共同富裕置于努力的范围内。然而,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这一目标的实现,因为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有充足条件能够承担这一重任。

世界见证,今日之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席话引发无数共鸣。

与会的人们都笑了。笑声里,是苦尽甘来的欣慰,更是对未来中国的自信。

三个月后,到地方考察时看着围观人群中的孩子们,总书记又说:“等这一批小家伙长大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又不一样了,我们人民的生活又会上一个水平。从现在开始,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再接再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