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坚持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三
湖南日报评论员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定标立本,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登高峰、出大师之路。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历史长河中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都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真正做到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艺比天高,德如地厚。真正有名的文艺工作者大都是“德”“艺”俱佳。“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韩愈士以弘道,因而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范仲淹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备受后人景仰。古往今来,对于大学问家、大艺术家而言,没有什么比优秀的作品、高尚的人品更能赢得后世美名。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要塑造人心,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搞艺术不要将就,要讲究”,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几十年来恪守的信念、信条。自1945年第一次登台出演话剧《雷雨》至今,他的做人、演戏没让人说过半个“不”字。文艺工作者“自带流量”,尤其需要时刻保持“人间清醒”,涵养高尚的人格修为,以更高的道德水准律己、以优良的社会形象示人、以纯粹的职业操守从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成为当今中国推崇的共识。“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这四个“决不能”、五个“要”,理应成为每位文艺工作者坚守的座右铭。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近年来,一些靠造星机制产生的“流量明星”,顶着流量的光环,不肯下苦功夫练艺修德,不自觉肩负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反而迷失在粉丝数、热搜榜、片酬等数据维持的热度里,膨胀自满,言行举止屡屡冲击公序良俗,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德之不存,行之不远;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这既是为人做事的底线,更是文艺工作者磨炼人品、锻造艺品时必须遵循的“铁律”。
真正的文艺要让人仰望星空。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文艺工作者只有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真正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