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罗沙沙将防染浆涂在蒸煮好的布匹上。 周鹏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剑平 张佳伟
通讯员 刘飞
【文化解说】
邵阳蓝印花布
邵阳蓝印花布又称“豆浆布”,是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花靛蓝色的双色布。《邵阳县志》记载: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两朝,邵阳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守望故事】
深重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邵阳蓝印花布,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风格别致,东方文化韵味十足。
12月1日,邵阳县蓝印花布文创产业园,杨彩虹和女儿罗沙沙正在制作蓝印花布。杨彩虹把棉制的白布放进大锅蒸煮,隔着镂空的花版,罗沙沙将豆浆与石灰混合制成的防染浆涂在蒸煮好的布匹上,然后将白布放入蓝靛与石灰混合而成的池子里浸泡。杨彩虹说,反复浸泡多次后,再进行去渣、清洗、晾晒等工序,一匹蓝印花布才大功告成。
为了这片“中国蓝”,杨彩虹、罗沙沙母女放弃在发达地区的优越生活和心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经10多年的奋力打拼,让濒临消亡的邵阳蓝印花布不但得到生产性保护,还一步步走向市场、走出国门,成为邵阳市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母女携手,坚定笃行
蓝印花布是杨彩虹小时候在农村常见的用品,穿的、盖的,都少不了它。当年她结婚时,母亲送的嫁妆,就是一块蓝印花布被面。
出于对蓝印花布的朴素情感,杨彩虹挑起了保护的担子。她最初以为就是投个几百万元的事。“为家乡做点贡献,值!”
杨彩虹19岁就到浙江义乌闯荡,成就一番事业。2006年返乡创业,与两人合伙在县工业园区兴办一家化工厂。2012年,3人又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一家文化公司,保护和发展蓝印花布。
可一涉足进来,却发现困难重重,染料、工艺、产品、人才和生产场地等,要啥缺啥;更何况,传统的蓝印花布质地粗糙,花色款式少,还掉色,早就失去了市场。
公司成立不到一年,亏损数百万元,吓得两位合伙人赶紧退股。
“我杨彩虹可以倒下,但邵阳蓝印花布不能倒!”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杨彩虹不言放弃,她主动退出效益看好的化工厂全部股份,独自接下了文化公司,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放到蓝印花布上。
孤军奋战,杨彩虹深感势单力薄。她想到了女儿罗沙沙。罗沙沙2011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供职于深圳市南山区。工作好,待遇高,单位还打算送她出国深造。
但杨彩虹等不起了,劝女儿回来,女儿却很抵触。杨彩虹急了,反复给女儿做工作,2013年底,罗沙沙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到了邵阳县。
从此母女携手,在邵阳蓝印花布保护之路上坚定前行。
攻坚克难,推陈出新
前路漫漫,充满坎坷,杨彩虹母女走得艰辛,也走得义无反顾。
蓝印花布用的植物染料蓝靛需从蓼蓝中提取,但本地已没有了。了解到贵州有野生菘蓝可制蓝靛,杨彩虹母女先后20多次前往贵州山区寻找。一次杨彩虹爬山时,不小心摔倒,腿部骨折,至今还一跛一跛的。
母女俩锲而不舍,最终在贵州找到纯正的野生菘蓝种苗。到2017年,试种获得成功。2018年,又成功将菘蓝提取液发酵成蓝靛,并取得国家专利。蓝靛染布掉色,罗沙沙和团队通过研究和试验,采用艾草和辣椒来固色,效果明显。
为了搜集蓝印花布图案,杨彩虹和罗沙沙下到乡镇,遍寻蓝印花布老物件,遍访健在的老匠人。罗沙沙还在电脑上建立蓝印花布图案数据库。经过多年搜集整理,目前数据库里的图案元素已达1万多种,极大地保护了蓝印花布的文化记忆。
花版制作,是一道难关。以前的花版由刷了桐油的牛皮纸制成,再手工刻出镂空图案,费时要个把月,且图案样式十分单一。她们潜心攻关,改用机器在塑料硬板上雕刻花版,效率大幅提高,且图案更精美、更标准。
染布的工艺流程通过改造,由人工一跃到自动化,制作一匹布从20多天缩短到四五天。
“蓝印花布再怎么创新,也脱离不了一个‘土’字!”可有人并不看好蓝印花布。
杨彩虹和罗沙沙不信邪,大胆地闯和试。
面料土,过去用的是粗糙的土布、麻布,她们就将面料升级,用轻柔上档次的棉布。去年,罗沙沙还创造性将蓝印花布与牛仔结合,赢得了与著名的美国CK公司的合作。
图案土,因为图纹传统、构图过于饱满,罗沙沙就在图案上做减法,只保留蓝印花布一些关键元素,同时变革创新花色样式。
产品上的创新,更是五花八门。由传统的床上4件套,扩展到衣帽、绣扇、围巾、手包、窗帘、抱枕、鞋子、花伞等上百种系列产品。
全新的产品,打开了市场。长沙、张家界、韶山、凤凰、崀山、大理等21个城市或景区,设有邵阳蓝印花布产品展馆或销售点,年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杨彩虹母女还把蓝印花布系列产品卖到了日、韩、德和其他欧美国家。2016年,杨彩虹、罗沙沙带着蓝印花布前往法国参展。钟爱蓝色的法国人十分喜欢这“美丽的中国蓝”,法国百货巨头老佛爷百货与杨彩虹签订合同,每年订购1000万元的床上4件套。
倾其所有,初心不改
见到杨彩虹时,57岁的她朴素无华,鬓角染霜。杨彩虹说,有人笑她是“倾家荡产做非遗”,太傻。但她不后悔。
为了蓝印花布,杨彩虹2012年购地30亩,兴建保护传承中心。2015年,又在邵塘一级公路旁购地75亩,兴建邵阳蓝印花布文创产业园,设有蓝印花布制作传承区、农耕文明博览展示区和民俗文化展示展演区等。
目前,该产业园已投资1.6亿元,除了2000万元银行贷款,都是杨彩虹家自有和自筹的资金。“把在外面积攒的钱基本投进去了,但公司每年还是亏损。”杨彩虹说。
舍得投资蓝印花布,杨彩虹自己却省吃俭用,300元以上的衣服舍不得买,也没买商品房,10多年来就住在公司。
好在有漂亮懂事的女儿陪在身边。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帮助母亲到有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罗沙沙对蓝印花布越来越痴迷。这些年,她多次到北京服装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进修,成为研究传承邵阳蓝印花布的权威人士,还出了书。
2017年,母女俩将公司更名湖南蓝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面向全县开展蓝印花布制作培训,目前产业园已吸纳200多人就业。此外,在黄亭市镇等4个乡镇种植2000多亩染布用的菘蓝、黄豆和糯米,带动近千村民脱贫致富。
这两年,母女俩着力打造“蓝之旅”蓝印花布研学基地,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蓝印花布制作现场教学,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杨彩虹母女对‘非遗’实行全链条生产性保护和运用现代化手段保护的做法,很有价值,值得借鉴。”一位专家如是说。
【专家寄语】
可贵的文化情怀,可喜的传承成果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工程与设计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伍魏
素来自白,青出于蓝,作为极具特色的手工艺品,邵阳蓝印花布在杨彩虹母女眼里,是饱含情愫与温度的文明符号,是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瑰丽画卷。
自回乡传承蓝印花布以来,杨彩虹出资搭建平台,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传承基地。女儿罗沙沙放弃优渥的工作,扎根乡土,执着坚守。在母女俩的努力下,邵阳蓝印花布重新焕发生机。邵阳县蓝印花布文创产业园已形成收藏、抢救、传播、制作、创新、研究于一体的蓝印花布传承和发展体系。他们接好了时代交给的传承接力棒,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千百年来历史的文化沉淀,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