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欲赏“乾隆下江南” 请听“祁东土话”
2021-12-13 12:08:09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姚懿轩] 字体:【

欲赏“乾隆下江南” 请听“祁东土话”

——祁东县昆山渔鼓队邹昆山的艺术坚守

邹昆山在湖南省第三届曲艺大赛上演出渔鼓《大爱千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鸿飞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鸿飞

通讯员 付姣龙 曾炜煜

【文化解说】

祁东渔鼓

祁东渔鼓,是拥有“中国曲艺之乡”美誉的祁东县曲艺曲种,载誉潇湘,驰名华夏。其演唱风格无本可循、无曲可依,通俗易懂、伸缩自如,有对唱、表演唱、渔鼓小品、戏剧演唱等多种演唱方法,舞台语言为“祁东土话”。近年来,祁东渔鼓大胆汲取祁剧、地花鼓及祁阳小调的艺术精华,生旦净丑各显本色,唱拉念做随机应变。代表曲目有《乾隆下江南》《好丑媳妇》《玉镯冤》等。

【守望故事】

11月28日傍晚,祁东县白地市镇铁塘桥村,年逾六旬的村民邹高凡和老伴吃完晚饭,结伴来到离村2公里外的彭家湾村。彭家湾陈春华喜逢八十大寿,儿女特地从县城邀请渔鼓班子昆山渔鼓队来村里唱渔鼓,渔鼓队领头人邹昆山将亲自登场,恭贺寿星。

彭家湾村屋场的东面,早早搭起了台子,舞台中央挂着一块银白色的荧幕,荧幕上投影显示着一个大大的“寿”字,舞台两边各竖立一块显示屏。当晚的渔鼓节目是《乾隆下江南》。

初冬,山村的夜晚已有寒意,大家都守在屋场。“能现场听听邹老师的演唱,值得!”一位村民说。

知名艺术家师承乃父

晚7时整,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国家级非遗湖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昆山渔鼓队领头人邹昆山,身着一身红色的曲艺装,左手抱着渔鼓筒,面带微笑,款款迈步走上舞台中央。

随着“啪”地一声清脆声音,邹昆山左手拿着一块云板,敲在渔鼓筒上,右手拍着渔鼓筒的底端,拉开了开场白:“要知乾隆皇帝下江南访贤臣的故事,列位且听——”一段道白后,邹昆山有节奏地敲着渔鼓唱起来:“乾隆乔装出宫内,要到江南访良臣;沿途观看风景美,桃红柳绿遍地春……”

台上表演惟妙惟肖,收放自如;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拍手称好。

邹昆山1963年出生在白地市镇花竹村,从小受父亲影响,学习祁东渔鼓。说起祁东渔鼓的发源,邹昆山侃侃而谈。

“八仙图中,张果老怀抱鼓筒简板,倒骑毛驴,说唱四方,据说这是渔鼓的起源。至于何时流入祁东,无文字可考。真正有史可查,只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

邹昆山告诉记者,其父邹祖西十六七岁时,跟着村里一个烧瓦匠学唱渔鼓。父亲天资聪慧,一唱就会,一学就知。1952年,父亲自导自演渔鼓段子《廖仁福的互助组》,参加当时中南局举办的民间文艺调演,荣膺大奖,由此,祁东渔鼓登上大雅之堂。

“在我父亲64载的人生历程中,40余年从事渔鼓演唱。耳濡目染,我从心灵深处爱上了渔鼓艺术。”从13岁开始,邹昆山背着渔鼓筒跟在父亲后头,踏着泥泞小道,走遍了祁东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跟着父亲一板一眼地表演。

第四苦就是打渔鼓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表演好渔鼓,说唱基本功是关键。

2010年春节前,中国曲协发来邀请函,邀请邹昆山参加中国曲协在河南宝丰举办的全国曲艺擂台赛。邹昆山代表湖南曲艺队参赛,表演祁东渔鼓《大爱千秋》,讲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祁东籍教师谭千秋勇救学生的故事。

邹昆山说,那段时间,他放弃了春节假期,闭门谢客,天天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说唱台词,每天七八个小时。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邹昆山在台上一改传统的渔鼓表演,采用表演唱的形式,演唱时怀着对谭千秋的深情,用心用情说唱每一句台词,深深感动了台下观众。

“地动山摇猛发作,大楼坍塌扬尘埃,四名学生都得救,谭千秋,含笑魂游望乡台……”邹昆山的唱声悲怆凄婉,余音袅袅。台下观众被深深打动,眼含热泪,拍手称好。这场擂台赛,全体评委给邹昆山破格打出满分,渔鼓节目荣获大赛一等奖。

说起邹昆山练功吃的苦,同为渔鼓演员的爱人邹冬梅感受颇深。有天晚上夜半时分,她睡醒后,突然听到邹昆山口里念念有词,以为邹昆山在说梦话。仔细一听,原来丈夫在念叨《大爱千秋》渔鼓的台词。“人讲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邹冬梅心疼地说,对祁东渔鼓人来讲,第四苦就是打渔鼓。

时光荏苒。40年来,邹昆山和他的昆山演出队,背着渔鼓,行走在衡阳、永州、邵阳等市十几县,年均演出300场次以上,最多的一年达600多场次。他的代表曲目“三拜花堂”“白兔记”“空城计”等曲目经久不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中,“空城计”获得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金奖,“考新郎”获省曲艺大赛一等奖,“南山求寿”获省非遗传承汇演一等奖。

邹昆山被评为国家级非遗湖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并入选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项目人选,被授予衡阳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让更多年轻人参与

受现代多元文化影响,祁东渔鼓市场逐渐萧条。观众少了,邹昆山很揪心:“年轻人不爱看渔鼓了,农村演出市场越来越窄,经济效益不好,渔鼓演员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很多祁东渔鼓民间艺人不得不转行谋生。”对此,邹昆山有些无奈,他表示,目前他的工作重心已转向祁东渔鼓的传承和保护。

近几年来,邹昆山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祁东渔鼓的实物、图片和资料,还陆续带了十几个徒弟。只要有来学的,他都一招一式、一腔一板,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给他们。他的两个徒弟王伟、周芳华,都是十五六岁拜师学艺,见他们两个是好苗子,邹昆山手把手地教,两位年轻人进步很快。

祁东渔鼓是曲艺苑中一朵奇葩。谈及祁东渔鼓的未来,邹昆山表示,祁东渔鼓要开辟两条发展路子。一方面,要将传统的东西保护好;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多引进新思想新曲目新技艺,推进渔鼓市场改革创新,让老曲目焕发新活力。

至于自己的未来,邹昆山坚定地说:“我要唱一辈子渔鼓!”

【专家寄语】

让祁东渔鼓代代相传

祁东县文化遗产事务中心主任 陈赛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祁东渔鼓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真实反映生活,表现大众思想、情感和理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年,祁东渔鼓没有了以往的风光。在当代流行艺术多元繁荣的背景下,祁东渔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渔鼓队伍青黄不接,艺术创新举步维艰。但在这一民间艺术的沃土里,也不乏坚守者,邹昆山就是其中的代表。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保护祁东渔鼓?我们要说,祁东渔鼓大俗,是因为它属于祁东这方乡土;祁东渔鼓大雅,因为它是湖湘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只有保护好了,祁东渔鼓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就能扎根乡土、传唱不衰、代代相传,为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12月13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