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长沙胜景图》的画中新意
2021-12-13 12:05:27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李絮枫] 字体:【

黄铁峰



(《长沙胜景图》180cm×1152cm 纸本设色 长沙画院集体创作)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潇湘”为名者,有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宋代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及宋迪的《潇湘八景》,这类“再现山水”,大多是为了把山川水云收为一图。以城市为题材的绘画长卷,则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人《南都繁会图》《盛世滋生图》,齐白石《星城长沙全图》等,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过往都市的繁华景象。而长沙画院郭文光院长组织16位艺术家着意打造的《长沙胜景图》,则是21世纪现代文明的新都市山水。

《长沙胜景图》的打造,首先是下基层,要第一手的创作素材。我们奔赴浏阳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深入南岳衡山及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遍访岳麓山、走进望城、采风一江两岸之古迹胜地,汲取创作营养,收集了丰富的创作资料。

如何在传统笔墨中,契合新城市地标与人文景观,成为该画最大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对原始素材进行研究、提炼、加工、组合,艺术意象逐渐丰满,最后确立“以横贯东西长沙市区的城市建筑群为联系画面的中心纽带,以水系和祥云作为画面辅助场景,以具有鲜明地方特征、历史人文积淀的30余处景点为主角”的创作方案。在视角上,采用超越传统深远法的高空3D俯瞰视角,融入意象式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其间我们又多次赴主城区实地验证考察景点,利用无人机高空采集实景素材。

全画组织架构分成三部分。西段从南至北选取了河西先导区、岳麓山和望城高新区,该部分中橘子洲头为全画重点,毛主席雕像巍峨屹立,设为全画“画眼”,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中段为长沙中心老城区,主景段处乃商业繁盛、集中地带,现代建筑群巍然林耸,鳞次栉比,古代旧址、现代人文景点比比皆是,古今呼应。东段在火车站延至星沙经开区的广袤空间进行描绘。经开区开发建设热火朝天,云烟缥缈,若有若隐。世界之窗,欢声鼎沸。南下天际岭,云淡风轻。黄花机场、火车南站一片繁忙。三处山峦置于画面的左中右,起结分明,将气脉紧紧团聚于画眼。画幅内容拟定在长11.52米、高1.8米的“组画”形制之中。这样,方圆2200平方千米,充满勃勃生机、现代生活气息的长沙城,就融汇于一幅水墨丹青蓝图之中了。

我们营造的胜景图之“美”,有别于传统绘画中自然景观的清雅之美,是具有时代进取精神的现代美图。在创作思维和作品形象特征上,积极寻求构图、形式、色彩、笔墨语言上的突破,充分发挥视觉元素的可塑性。

我们首先确立画面构图中,占主导地位的母形为“方形”,它与自然形“山川河流”形成强对比关系。确立以线为主的表现手法,骨法用笔,着力强化笔线的书写性来刻画几何化的楼群,保留线条生动趣味性。确立现代形式美法则的运用。高楼耸立,街道平直,块面结构严谨分明,景象单纯而有秩序,绘制中形式单纯、简化物象,凸显平面化、秩序化,弱化光影,抽离物象固有色,重视绘画观念的表达。色彩构成布置上,将画面所有色彩归结为“黑白灰”,小面积的水、云雾纯粹留白,以纯粹勾勒法处理,与建筑物以及山峦形成虚与实、灰与白的对比关系,阴阳调和、虚实谐生。大面积现代楼群统一在灰调中。三处山峦着染厚重的石色,打破沉闷。厚重的暖色朱砂用在名胜古迹处,灰与鲜的对比,自然和谐。成画后又篆刻铜制印章30方,将经典景点加以印文标注,图文相得益彰,星城的诗性意韵溢于画卷;散落在全画中的人文景观为“点”元素,使得观者的目光始终随着景点在画面的分布而起伏流动,静止的画面也随之活泼。长线勾勒的祥云掩映块面群楼,与斜势江水形成横直斜线的视觉安排。以楼群为整,山川树木为碎,形成几何形与自然形的整碎对比。从整体出发,以画面两端疏朗,中心繁密,来布置笔墨结构。以两端浓厚,中间清淡,来布置笔墨关系,让视觉聚焦于画眼。

至此,构图已臻于完美。师之于造化,中得于心源,艺术家们在运用技术表现语言时,倾注真挚感情,挥洒笔墨、自出机杼、兼工带写,毛笔、排笔、刷子、喷壶一齐上阵,在黑白、虚实、浓淡中营造物象,五笔七墨、淋漓纷呈。山峦峻岭、高楼旷野在气墨连贯的笔墨中熔铸一体,意境之美油然而生。全幅气象宏大而鲜明,远瞻近观,各显其美,予人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