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重塑“乡村精神” 补齐“文化短板”
2021-11-16 07:28:31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欧阳伶亚] 字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育才

“除了广场舞之外,农村还应有书法、音乐、打球、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供给,让村民生活因文化而更美好。”

“你说的这个建议很好,我一定会把大伙儿的心声带到会场上去。”

11月14日傍晚,在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双坪村村部广场上,村里的妇女们跳着欢快的广场舞,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感。张家界市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双坪村党支部书记胡雄又一次征求村舞蹈队领队王雁子的建议。

2017年,在阳和街道开兽药店的胡雄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随后他放弃一年10多万元的稳定收入,带领村民转思想、提认识、强基础、优环境,利用紧邻高速出口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双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20万元,从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农民日子富起来了,但精神生活还相对贫乏。”胡雄说,虽然村里基础设施“脱胎换骨”,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但村民的文化生活仍然匮乏,村民们的闲暇时间主要用来打麻将、打牌等娱乐,甚至演变成聚众赌博。同时,由于农村文化氛围较淡薄,群众的文化生活单调,公共文化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农民文化活动需求,集体文化生活也少之又少。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在胡雄看来,重塑“乡村精神”,补齐“文化短板”,对于做好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意义非凡。

当选党代表后,胡雄一有空就走村串户,和村民交流。在调研中他发现,武陵山片区在基础设施、资金保障、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项目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还与国家建设标准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成为乡村振兴短板。以慈利县为例,农民“精神贫困”现象较为普遍,“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家庭占比仍达65%左右,这类群体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扫二维码,成为被互联网时代甩在身后的人群。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让这些人在看病挂号、缴纳费用、微信支付时遇到麻烦。一些贫困群众脱贫后也因眼界受限,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知识、技术,收入再次和别人拉开差距。”胡雄说。

他还发现,一些乡村虽然建设了文化阵地,却缺少专门的文化专干,有些乡村虽然有专人负责,却因待遇过低,难以激发相关人员积极性,文化阵地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针对这种现状,胡雄提出《补齐乡村振兴短板推进文化振兴》的提案,从建立健全“五级书记”抓文化机制,出台文化振兴战略规划,扶持小微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乡村文化品牌等具体建议入手,补齐乡村振兴“文化短板”。

“我是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要多反映农民群众的心声,为乡村振兴履好职。”胡雄表示,作为一名党代表,将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努力为上会做好“功课”,当好农村党员和广大群众的“传话筒”,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