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者按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于11月8日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6件作品获奖。湖南共有17件新闻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8件,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回首湖南在过去几届中国新闻奖的成绩单:第二十九届共17件作品获奖;第三十届共13件作品获奖,第三十一届共17件作品获奖。在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项的角逐中,湖南连年“丰收”。
即日起,本报推出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湖南获奖作品系列综述,展现湖南主流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和湖南新闻工作者聚焦“国之大者”、坚守初心本色、反映人民心声、讴歌人民伟大创造的孜孜耕耘和时代担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普庄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
湖南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记录和报道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是湖南新闻人最关键的使命之一。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湖南省共有5件获奖作品出自“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其中获得一等奖的3件作品无一例外均出自这一主题。
从广播新闻访谈到通讯与深度报道,从网络、电视新闻专题到融媒体创意互动,可听、可见、可触摸,湖南主流媒体谱写出一组“精准扶贫”的沉浸式史诗。“媒体湘军”坚持守正创新,履行职责使命,紧扣主题主线,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新闻背后:深入一线,风雨兼程
“采访时偶遇冬季初雪,从湘西十八洞村到湘南沙洲村,来回奔波了2000多公里的采访车彻底罢工了,停在了距离沙洲村30公里外的高架桥上。初雪后高架桥上寒风清冽,伸手不见五指,就着微弱的手机灯光,点燃了节目组从纷繁材料中厘清思路的火花。”
湖南广电推出的《从十八洞村到沙洲村》,获评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访谈类一等奖。栏目组用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了创作的艰辛与欣喜。
十八洞村与沙洲村,一个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一个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2013年及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到两个村考察调研。节目通过回望两个湖南小村庄,折射出中国乡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生动实践。
湖南日报社华声在线新闻网站的作品《村里最远那一户》,从湖南14个市州各选一个村,聚焦每个村最远的那一户。14路记者跋山涉水,走进村里最偏僻的角落,用图文、视频等融媒体手段,记录最动人的脱贫故事。该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类一等奖。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湖南日报由报社党组、编委会成员带队,200多名记者、编辑深入实地采访全省14个市州、110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推出“走向胜利”大型主题采访系列报道,其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罕见。在本届中国新闻奖中获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二等奖的湖南日报通讯《“首倡地”的答卷》,是“走向胜利”系列报道的首篇。
融合呈现:可听可见可触摸
在对脱贫攻坚、决胜小康这一重大题材的报道中,我省主流媒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刻论述为指导,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让主流媒体的声音传播深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并与十八洞村村民们一起座谈,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如今的十八洞村,不少村民家中都挂有这张当年的合照。
在湖南广电推出的创意互动H5《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中,这不仅是一张静态的图片,而是一段可触摸的历史。主创团队寻访照片中的十几位村民,结合40张照片、12个故事、1个短视频,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十八洞村7年里的新变化。该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类一等奖。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湖南衡阳祁东县官家嘴镇启航学校的校园里,诞生了湖南省第一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合唱团。由湖南广电推出的电视新闻专题《大山里的合唱团》,获得电视新闻专题类三等奖。作品通过记录跟拍的方式,沉浸式展现了“田野特色音乐教学”、“感恩老师”、“合唱以后”等几个场景的真实故事,并全程记录了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在专业的合唱实训教室排练的全过程。节目播出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十多家网站转载,芒果TV、腾讯视频等多家新媒体的视频点击量超过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