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奋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2021-11-03 07:08:43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戴蓉] 字体:【

感恩前行 赓续荣光

奋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2014年5月30日,湘西州委联合省妇联,帮助花垣县十八洞村成立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促成三家公司现场签下4万多元的订单,帮助当地群众致富。刘尚文 摄

2017年9月,十八洞猕猴桃喜获丰收。周建华 摄

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     虢正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   龙晓华

峥嵘岁月,必有荣光。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考察,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从这一天起,湘西人民找到了改变贫穷命运的“金钥匙”。8年来,全州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举全州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打赢了一场史无前例、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彻底摆脱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8县市全部摘帽,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6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湘西州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成为了人类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

8年披荆斩棘,8年栉风沐雨。如今的湘西,是首倡之地展现首倡之为的新湘西,是山门大开、联通时代脉搏的新湘西,是优势产业蓬勃兴起、发展潜能加快释放的新湘西,是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新湘西,处处呈现着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最直观的变化是土家苗寨换了新颜。道路畅通、饮水入户、电网升级、宽带进村,农村全面实现“五通五有”,40多万贫困群众住上新房、搬进新居,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高铁、航空时代近在眼前,“山里山外两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最显著的变化是富民产业欣欣向荣。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富硒猕猴桃基地、椪柑基地、百合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和全省最大茶叶基地,农业特色产业总面积突破400万亩,全州2/3的群众依托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最美丽的变化是青山绿水宛如画境。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300个,完成农户改厕23万余座,绿色成为第一印象,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山村田园鸟语花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无边风景随处可见。最深刻的变化是群众观念发生蜕变。“等靠要”思想和陈规陋习有了巨大改变,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内生动力得到激发,过去“背着手看”变成了今日“甩开手干”,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农村蔚然成风。最生动的变化是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自觉,干群之间结对子、认亲戚已形成一种常态,“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成为各族群众的最大心声。

在8年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湘西人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倾情相助,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坚实支撑;全州上下咬定目标齐心攻坚,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宝贵经验。此时此刻,湘西州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新的光荣使命。省委书记张庆伟在湘西州调研时勉励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自强不息、接续奋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努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湘西州将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继续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以感恩的心态、赶考的状态、奔跑的姿态,深入实施产业就业富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育才聚才、乡风文明铸魂、治理效能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六大行动”,把脱贫成果巩固好,把乡村产业发展好,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把乡风文明提升好,把人居环境改善好,奋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让首倡地这面旗帜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高高飘扬,让新时代红色地标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在提升思想高度上走在前列。思想的高度决定实践的深度。只有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才能把准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找准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掌握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法,提升乡村振兴的整体质效。必须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围绕“五个振兴”总任务,在思想上登高望远、行动上敢为人先、实践上追求卓越、成果上创造精品,坚持干部优先配备、要素优先配置、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高标准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特色产业发展示范乡镇,构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合片成面的乡村振兴格局,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真理光芒照耀湘西大地、遍开幸福之花,书写新时代首倡之地的“山乡巨变”。

在三产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必须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把三产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把握市场规律,扬长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实做深“接二连三”文章,推动实现多业共兴。加强农旅融合,实施景村联动,打造一批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催生更多农旅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加强农工融合,做好茶叶、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由扩面向提质转变、增产向增效转变。加强农商融合,完善乡村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快递进村全覆盖,扩大农村电商应用覆盖面,加强基地直供、农超对接,推动形成线上线下产品营销新业态。

在建设美丽家园上走在前列。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必须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呵护好乡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河一库,让村村寨寨都能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鸟语花香。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实施乡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加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精品乡村和州级特色精品乡村创建力度,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改造升级农村公路、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第一仗,全面开展治厕所、治垃圾、治污水、治容貌,种菜、种花、种树和创美丽农家“四治三种一创”活动,持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垃圾和污水治理,实现户户干净整洁、村村美观靓丽。

在全域文明创建上走在前列。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生活富裕,也要实现精神富足,还要实现治理高效。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的道德素养更加文明、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神面貌更加昂扬。深入实施“培根、立德、铸魂”工程,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四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矢志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域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景区和平安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以创促建、以创促改、以创促治,提高农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鲜活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精神动力。

在促进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围绕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准施策循序渐进,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把防止规模性返贫摆在首位,保持“四个不摘”,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扶,突出产业、就业扶持,延续教育、医疗等方面政策,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深化运用“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模式,鼓励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办“村社一体”合作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能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推动实现产业共建、发展共享、互助共兴。引导各族群众勤劳致富、创新致富,鼓励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确保一个民族不少、一村一户不落,让团结和幸福之花齐头绽放,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11月3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