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居民”的幸福新生活
——开福区“微手术”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
湖南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颐佳通讯员 荣庭芳
“看,小鱼馄饨,快给我打个卡”“白墙、黛瓦、麻石路……来给我拍个回眸一笑吧”……近日,记者走进长沙市开福区老街旧巷,遇到不少市民游客正散步休闲、打卡“发圈”,幸福感洋溢在脸上。
开福区通过一系列“微手术”,不知不觉中变“旧”了、变“新”了,老街旧巷变得更方便宜居更有“长沙味”了。
修旧如旧,尊重历史原貌
长沙有句老话:“先有开福寺,后有长沙城。”开福区是长沙市主城区之一,千年以前,因米市、鱼市和堆栈业繁荣,该区潮宗码头享誉三湘四水。
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开福老城区是湖南政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时务学堂旧址、潮宗街教堂、民国旅社及戏楼、瞿鸿禨故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82处。
既要留住这份“老长沙”的记忆,又要改善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从2018年开始,开福区率先在全市启动“有机更新”。即在坚持“生活的宜居性、风貌的完整性、历史的原真性、文化的地域性、街区的活力性”5项原则基础上,对老街旧巷进行“微手术”“微改造”,从“里子”到“面子”,从地下到地上,让老城区居民在家门口感受到城区环境的蝶变。
“我们保留了木楼梯、木地板,门窗都修复成原有的老红色……”始建于1929年的“三一小学”刚刚修缮完成,这幢原圣公会教堂附属小学百年后又焕发勃勃生机。
开福区人居环境局局长易松柏介绍,为尊重历史原貌,留住城市记忆,开福区特聘请了柳肃、陈先枢、梁小进、罗明等一批文史专家和建筑专家,通过科学设计、层层把关,确保有机更新片区历史传承和文化延续;并以工匠精神,深入挖掘不同的建筑风格,对连升街54号九如里公馆群、楠木厅6号金九活动旧址、潮宗街88号等不同年代的建筑修旧如旧。同时对寿星街、连升街、三贵街、永清巷等历史文化步道沿线建筑风貌、景观绿化修复提质,畅通片区交通微循环。
修新如旧,聚焦业态新生
在老长沙人的记忆里,城北最繁华之处莫过于北正街,两边商铺林立、人头攒动,药号、饭庄、剧院、杂货,喧闹声此起彼伏。
如今修缮一新的北正街是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脸面”,玉楼东、双燕楼、马復胜等老店、名店又回归老街。
通泰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武说,为尽快恢复老街区活力,北正街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了31家老字号和知名餐饮品牌入驻;开福区紧扣“以文为魂、以文兴街、以文引商、以文兴旅”的主线,引进休闲餐饮、特色民俗、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电商直播等众多特色产业,入驻历史文化街区。
“潮流买手店”“雅致咖啡店”“艺术灵动空间”……沿着麻石路走进弯弯绕绕的巷弄,一些新业态正逐渐成为长沙青年多元化社交空间。
为支持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开福区还对经营房给予房租补贴、装修补助、财税减免、重点人才奖励。
根据市民、游客不同需求,片区设计了历史文化街区深度游、精品好店打卡游、老长沙味道美食游3条线路,通过手机在高德地图等APP搜索“潮宗街一键游”,便可一键查询到路线、美食、酒店、购物的详细信息。
如今古风古韵的潮宗街招商率已达74%,其中今年新入驻商户26家,新增开业40余家,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商业兼容并蓄。
串珠成链,打造“最优片区”
从五一大道入西长街往北,经福庆街、寿星街便抵西园北里,再往北便串联起文昌阁、幸福桥,抵达开福寺文化广场。潮宗古街、长沙文化书社、湖南自修大学、左宗棠祠、华兴会、李觉故居、西园府邸……历史步道将一处处遗珍串珠成链,构成老长沙斑驳的记忆。
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开福区尤其注重改善沿线居民的生活品质。今年来,区委区政府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措施,全区启动30个改造项目,惠及218栋8526户居民。
9月27日,明珠苑小区居民将写有“为民办实事、心中有群众”的锦旗送到了开福区人居环境局。494户居民对管网畅通、车位新增、路面平整、漏水修复等系列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长沙警备区老宿舍区居民邹志强说:“我们这些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毛病太多,通过此次全面提质,化粪池、保温层、排水系统都改好了,我们还能在灯光篮球场搞搞运动,生活品质大大提高了。”
“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开福区委书记谢伟峰说,根据长沙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的蓝图,开福区将南起五一路、北至三一大道、东至芙蓉路、西临湘江,这块约4.9平方公里片区定位为“开福文化医疗集聚区”,预计总投资340亿元,计划用5年时间,循序渐进,将幸福桥、开福寺、文昌阁、湘雅医院及周边、西长街等5个项目同步实施,以缓解城市资源紧张,实现有机更新、加快业态升级、引进文化品牌,探索打造老城蝶变的“最优片区”。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10月30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