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喊“撤”
2021-09-12 09:57:20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万枝典] 字体:【

■编者按

2021世界计算大会将于9月17日至18日在长沙举行。此次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顺应“计算”趋势,助力“三高四新”。近年来,湖南将计算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催生创新成果,丰富落地场景,完善产业生态,让“计算”为百姓生活添彩、为经济发展助力。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计算万物·湘约未来——计算产业新格局”专栏,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谢卓芳 曹娴

9月11日,在湖南北斗微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会客厅,大屏幕上密密麻麻闪烁着上百个红点。“每个红点代表一个点位,每个点位监测数据的每一次变化,都来自高精度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成千上万次计算。”公司技术总监甘雨向记者介绍。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能预知灾害发生,就能让防范“跑在”灾害之前。

这套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安装在前方的监测设备,对边坡等表面位移、地表裂缝等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凭借系统后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回传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分析,以毫米级别的精度,估算出坡体滑动和裂缝距离,然后判断灾害是否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并将预警信息推送给相关负责人。

2020年7月6日,常德潘平村雷家山突发特大山体滑坡,塌方200余万立方米。因为有高精度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提前发出预警,有关部门提前疏散当地住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天灾难防,但依靠及时的监测、准确的计算,可以极大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甘雨介绍,仅2020年,这套系统就成功预警30余次。

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喊“撤”,不仅需要各类监测设备在前端扮演“眼睛”和“耳朵”,更需要有一个对监测到的场景进行理解识别的“大脑”,而且还要避免这个“大脑”因“压力过大”而发生“宕机”。

过去,由于缺少智能计算,需要人员守在机器设备旁边,时刻关注输送回来的图像、数据等信息变化,人工判断是否会发生灾害,费时费力,还无法做到十分精准。同时,由于监测设备需要连续不断将数据传输到后台中心,当数据过多时会对网络传输造成很大压力。

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将边缘计算与雷达等设备相结合,让地质灾害监测有了达到专家水平的“大脑”。公司董事长韩明华介绍,通过在设备里增加一个计算模块,这些模块一边实时获取数据,一边及时进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作出判断预警。边缘计算的运用不仅极大减小了网络传输的压力,也提高了发现隐患的效率。

“今后,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的‘大脑’,还将变得更‘聪明’。”中大检测(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副经理胡泽超说。

随着5G技术的运用,在灾害隐患区接入的设备,通过5G网络联入后台,就能实现7×24小时的数据回传。设备采集的数据庞杂无序,只有经过梳理和“清洗”,才能迅速筛选出有效信息。

“正是这些海量数据源源不断给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提供‘养分’。”胡泽超说,中大检测建立起一个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而一个成熟的模型,需要积累上万亿的数据,通过不断模拟场景,形成一套计算体系。数据积累得越多,模型就会变得更聪明,预测信息也将更准确。比如,将灾害风险程度、发生范围、受灾影响预判得更加精准,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因为计算的力量,防灾减灾正在实现无人化。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升级,未来灾害预警系统将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