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三十六坊”别有洞天
2021-09-11 07:34:1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畅 辜鹏博 王希台 彭圆] [责编:姚茜琼] 字体:【

“三十六坊”别有洞天

——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见闻

↑5月28日,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三十六坊”,游客在灯笼上写毛笔字。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畅

通讯员 王希台 彭圆

【村情概貌】

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位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乌石峰后山脚下,与彭德怀故居一山之隔,有村民556户、2133人。曾因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该村大力推进研学旅游,倾力打造的“三十六坊”成为网红打卡地。2020年,乌石峰村旅游营业收入超8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跻身“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

【现场见闻】

青山之下,嵌着层层民居。波光之上,映着多彩长廊。9月6日,记者走进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只见绿植绕墙、鲜花簇开。三五稚子追逐嬉闹,惊得池中鱼儿躲进水草里。

煎饼坊、陶艺坊、绣工坊、扎染坊、米酒坊、音乐坊……主题各异的“三十六坊”,就藏在村庄一栋栋古朴的土砖房里。

坊内,煎饼机、古香古色的染缸和小型石磨、传统的酱色酒缸和纺棉花机等,引来成群结队的游客。有的手工制作煎饼、豆腐、面条,有的体验扎染织物、陶艺制作、旗袍设计,有的学习古法造纸、酿酒技艺,有的漫步田间小道,听小草呢喃、看虫鸟打趣。宁静的小山村,徜徉在欢声笑语里。

90后当家人“探路”

“以前家里两个孩子读书,丈夫身体不好。要不是政府帮衬,单靠种点水稻打点零工,我们连糊口都难。”说起过去的日子,46岁的脱贫户邹辉凤感慨道。

早些年,乌石峰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田和打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像邹辉凤这样的农妇或岁数大的老人。农活快干不动了,出去打工又面临各种困难,他们的日子怎么过?贺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2年出生的贺师是一名退伍军人,2014年被选为乌石镇原斑竹村村主任。2017年,原珍珠村、原斑竹村合并为乌石峰村,贺师高票当选,成了湘潭市最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

上任后,贺师苦苦寻找乡村发展、村民增收的新路子。引进肉鸡规模养殖、种植毛豆、加工手工花……尝试了好几个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摸着石头过河,栽跟头是‘必修课’。”贺师毫不气馁。

在外地参观学习中,贺师产生借助红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的想法。他与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一起,通过走访调研,结合村情村貌、地理位置特点,确定适宜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研学旅游。

贺师找到湘潭一家旅行社,希望能将旅游资源嫁接到村里。由于当时乌石峰村经济条件差且未通公路,旅行社先后两次拒绝了贺师。但是,受到淳朴村民的感染及村干部的热情邀请,贺师“三顾茅庐”,旅行社最终选择在此打造“三十六坊”,帮助村里建设乡村研学旅游基地。

2019年,包括红色教育、农家文创、户外拓展等多项体验活动的“三十六坊”乡村研学旅游基地项目落户乌石峰村。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将村里53户农户庭院作为农耕文化体验接待实践基地。一年后,“三十六坊”正式营业。

村里选出热情能干的73户农家为餐饮住宿接待农户,邹辉凤就是其中之一。“有客人来,我就在家接待。没接待任务时,就到坊里帮忙,工钱一天一结,每天100元。现在,每年还能存下不少钱呢。”邹辉凤笑着说。

“游客一拨接一拨,最高峰时一天接待1400多人。”贺师说,2020年,乌石峰村实现旅游营业收入8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5万元,较2019年翻了一番,全村556户村民都实现利益分红或入股分红。

“村姑”巧手变“村花”

当上煎饼坊坊主,49岁的谭艳群说,这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事。

谭艳群家有4口人,丈夫长年在外务工。以前,谭艳群和村里大多数留守的农妇一样,平时穿上围裙,是围着灶台转的家庭主妇;日间扛上锄头,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闲暇时光围坐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

但是,“三十六坊”来了后,这群“村姑”都变了。

村党总支带领村姑外出参观学习,镇妇联组织她们免费参加礼仪接待和技能培训,合作公司给她们提供实践操作的岗位。通过不断学习历练,村姑们眼界大开、形象改变、素质提升,走在改变村子面貌的前列。

培训结束后,一场竞选“三十六坊”坊主的“擂台赛”在村里擂响了。

当天,站在台上的谭艳群化着淡妆、面露笑容,从容地将细面子调成糊状、用木片将面糊摊开刮匀、从边缘铲起翻转加热……手法娴熟、口味上乘,谭艳群击败其他5位竞争者,成为煎饼坊坊主。

“以前,我就是‘乡里堂客’,也不晓得收拾自己。”谭艳群乐呵呵地说,“现在,我又当坊主,还是稻田餐厅服务员,一年下来赚三四万元不说,‘村姑’正儿八经变成‘村花’哒!”

这样的改变,谭艳群此前想都不敢想。

因村里条件差,谭艳群当年嫁到乌石峰村时,遭到母亲反对。一直到前几年,除一条穿过村庄的县道是水泥路外,村里进出的马路还是泥巴路。“守着家里‘一亩三分地’,带孩子、照顾老人,日子一眼能望到头。”谭艳群说。

修路、装路灯、改善农厕、引项目进村子……这几年,村子变了样,外出务工的年轻男女纷纷回村发展,有的成了“新坊主”,有的办起农家乐。目前,乌石峰村中青年回流量在乌石镇13个行政村排名首位。

“现在哪里还有时间东家长西家短,姐妹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把咱们‘三十六坊’做大做优!”记者离开煎饼坊时,坊主谭艳群正迎来结伴的游客,笑声灿烂,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手记

观念改变精气神

肖畅

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湘潭市“百好书记”、湘潭市劳动模范、湘潭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些荣誉叠加在一个90后身上,并不多见。贺师就是其中一个。

近年来,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但是,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形象定位不清晰、盲目跟风、照搬照抄等问题。几经摸爬滚打,屡遭挫折的贺师思路一转,一条符合村情特色的研学旅游之路,让乌石峰村生机盎然。

一个能人,带动一方发展;一种观念,改变一群人的精气神。摘掉“贫困村”帽子的乌石峰村,有了新的活力。撕掉“村姑”标签的农妇,不仅鼓了钱袋子,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如何进一步激活乡村闲置资源,用好乡土文化资本,提升农业附加值?如今,乌石峰村还在酝酿一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