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乘风破浪再攀“高”
——奋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长沙答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辉 张颐佳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湖南作出科学指引,要求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旗帜鲜明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省会长沙更是被赋予“当好领头雁、建设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
近一年来,长沙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乘风破浪再攀“高”,以新担当、新作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由“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8月11日,长远锂科上市和长株潭先进储能材料联盟揭牌仪式在长沙高新区举行。喜气洋洋的现场点亮了3个“关键词”——“A股上市”“世界500强企业”和一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制造业是全社会基础物质生产和产业创新的“脊梁”。
2015年,长沙率先吹响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引导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发展。长沙先进制造业在生产规模、企业规模、发展动能方面实现持续扩张。
5年后,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16家,位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年目标3个百分点。
工程机械曾是长沙的支柱产业,而随着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长沙已建立起覆盖155个“行业中类”、比较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
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一个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长沙制造业形成了多点支撑“春色满园”的喜人态势。
尤其是三一、山河、蓝思、圣湘、澳优等一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制造长沙”“智造长沙”注入澎湃动力。
三一、中联、山河、铁建蝉联全球工程机械50强,工程机械集群入围工信部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
比亚迪、天际、上海大众、广汽三菱……长沙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160家。
三一根云、中科云谷、博世、长城金融……截至2020年,长沙拥有工业APP数量突破3000个。
华为、比亚迪、德赛电池、恒茂高科等一大批优质智能终端产业链,正打造“1小时物料供应生态圈”。
智能装备、智能汽车、智能终端和功率芯片“三智一芯”智能制造布局,在长沙初步成型。
长沙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块国家级牌照的城市、全国唯一实现芯片三大件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
无论是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还是新兴产业风起云涌,近年来,长沙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共有1041家企业(项目)入选国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点,其中27个企业(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点,数量位居中部省会首位。长沙制造业正朝着精密化、智能化、数字化、集群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2020年,长沙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2%,制造业占比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二。一个“1+2+N”(工程机械+先进储能和信创产业集群)的长沙智造产业集群日渐壮大。
由“科创大市”到“科创强市”——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近日,长沙工程机械“四大金刚”半年报相继出炉,在基数巨大的前提下,4家企业上半年增长率仍保持在30%以上,其中山河智能实现营收约6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7%,在4家企业中增速最快。科技创新,是拉动“大块头”跑出高速度的制胜法宝。
长沙是科创资源丰沛的大市。全市共有58所高校、99个独立科研机构、61位两院院士和165万各类人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0.05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4142家,各级研发平台1502家。
长沙有良好的科创传统。1981年,袁隆平团队研究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获得新中国首个特等发明奖。在信息技术“芯”时代,长沙又锚定“三智一芯”持续发力。
从全市召开软件业发展专题研究会,明确长沙迈入“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制造”时代,到发布“火炬计划”“头羊计划”,以湖南湘江新区为重点,打造“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长沙模式”;从长沙惠科投入全国首条8.6代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到湖南启泰传感建成我国唯一的一条金属基压敏芯片量产线,彻底改变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成功攻克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从“天河3号”、第3代双季杂交稻到重卡高端发动机、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装备、6U立方卫星等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破冰,都为长沙科创强市增添有力注脚。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
6月29日,长沙市高规格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要求“以战略思维谋划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以科技带动产业强、推动经济强、实现城市强”。
会上,科技部战略规划司负责人宣读了科技部关于支持长沙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函。长沙市“建设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高地实施方案”成为热议话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沙拥有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三大国家级发展平台。未来5年,长沙计划紧紧围绕“三超三深”“三智一芯”、生物育种、数字技术等领域,实施50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十四五”期间,长沙力争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5%以上,努力攻克1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在长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5个以上百分点。到2025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2%,构建完善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的创新全链条。
由“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9月1日,喜讯从商务部传来,长沙获批全国首批加工贸易产业园,这块新的“国字号”招牌必将为湖南梯度承接加工贸易、壮大加工贸易企业规模赢得广阔空间。
不久前,8月12日中午,一列满载着汽车零配件、电子产品、日用百货以及防疫物资等“湖南制造”的中欧班列,从长沙国际铁路港呼啸驶出。这是今年长沙开行的第535列中欧班列,发班数量超过去年全年开行总量。
而离此不到3公里远的湘江东岸,长沙新港码头也一派繁忙。今年1至7月,长沙新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65.48万吨,同比增长30.66%。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长沙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核心内容。“十三五”期间,长沙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突破内陆城市思维,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不断增强,出台了“开放型经济2+4”“人才政策22条”“工业30条”“外资16条”等系列措施。
长沙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敞开怀抱,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上不断实现突破。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揭牌,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黄花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数字人民币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等平台启动运营……长沙逐渐由内陆腹地城市变成开放前沿阵地,站到了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8月26日,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外商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联络点正式挂牌,这是长沙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优化投资环境的又一有力举措。近年来,长沙外经贸实力稳步提升,全市外贸进出口额从2016年109.4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340.2亿美元,年均增长32.79%;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95亿美元,年均增长10.57%。今年1至7月,新设立外资企业143家、同比增长38.8%,实际利用外资11.03亿美元。
“三类500强”企业纷纷抢滩长沙,博世、百事、卡斯马、益海嘉里、巴斯夫、日本永旺……截至目前,已有17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涵盖先进制造业、食品深加工、批发和零售、高端服务业等。
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拓展,长沙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外贸主体不断壮大。阿治曼中国城、老挝炫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隆平高科巴西陶氏益农等境外合作项目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十三五”期间,长沙累计新增对外投资项目275个,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达274.05亿美元。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9月5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