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一名纪检干部的为民情怀——记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彭武运
2021-09-04 07:39:13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施泉江] [责编:邓玉娇] 字体:【

一名纪检干部的为民情怀

——记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纪委监委信访室四级调研员彭武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施泉江

“彭主任,您回来啦!”

8月28日上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纪委监委信访室四级调研员彭武运,来到曾经驻村扶贫的吉首市矮寨镇洽比村、坪年村回访,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奔走相告,自发地来到村口,迎接他的到来。

2015年初,将近不惑之年的彭武运接受组织安排成为一名精准扶贫干部。虽然因父母年迈、孩子还小,心有顾虑,但他没有任何怨言,毅然接受组织安排。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又是基层干部出身,了解湘西的农村,我一定牢记使命、坚定信心,用心用情做好精准扶贫。”无数个日日夜夜,彭武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扶贫山村书写青春,用一份份脱贫攻坚答卷诠释了一名纪检干部对人民群众的一片真情。

今年6月,彭武运被中共湖南省委评为“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致富公路聚民气

从吉首市出发,车行在蜿蜒的公路上,山峦、桥墩、公路,拐过一个又一个弯,约摸一个小时,便可抵达矮寨镇洽比村和坪年村。

然而这在多年前,是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17年前公路没通时,村民外出必须要沿着村边的洽比河河滩步行,哪怕是从村里步行到矮寨镇,也要近两个小时哩。因为出行不便,所以村民们只能依靠山区为数不多的耕地维持生计,每年的收入少之又少。”今年43岁的坪年村民杨再通回忆道。

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彭武运意识到,要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修路是关键。

修路要用钱,彭武运几乎每周都要去州、市交通和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跑项目,协调项目立项及拨款事宜。

“那段时间,彭主任东奔西跑,几乎每天都直到晚上9点以后回村。”洽比村民杨秀升告诉记者,“看着彭主任愿意带头,我们就愿意跟着干。”

就这样,项目跑下来,不到两年时间,一条长10余公里的沥青路建成。“有了路,村民出去务工方便了,村民做事积极性就有了。”彭武运说。

8月28日,当记者来到村民杨再通家的农家乐时,他正在厨房里给旅游的客人做地道的柴火饭。曾经的贫困户杨再通乐呵呵地说:“路通了,来村里旅游的人也就多了,预计今年的年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

“不仅如此,我还通过抖音,宣传我们的苗家文化和特色农产品,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能通过这条‘致富路’把湘西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哩。”说着说着,杨再通的嘴角慢慢上扬起来。

甘甜井水润民心

2018年11月13日下午,永顺县灵溪镇吉锋村村部楼后响起嘈杂的机器轰鸣声,让村民感到从未有过的振奋。

随着一台掘井机的钻头不断转动,清泉从地下冒出来,扬起一两米高的水线,溅洒在人们的头上、脸上、衣服上。

75岁的老人宁仕学一次次用舌头舔尝落在嘴边的水滴。“真甜!”他同大伙说:“第七口井打出水来了,以后有井水喝了哦!”

吉锋是土家山寨,典型的岩溶地貌,又地处山腰,缺水是常态。以前,村民修水窖,建积雨池,靠过滤的雨水作为生活用水。有时到枯水季节,还必须得靠政府送水。

2018年5月,彭武运在完成上一个驻村扶贫任务后,再一次扛起脱贫攻坚重任,进驻吉锋村。第一次进村时,他就向村民承诺:“饮水是吉锋村最突出的民生难题,我一定会想办法给大家解决。”

经过申请,永顺县水利局对吉锋村的人饮工程立项。当月,打井队进村了,勘探、打井,勘探、打井,从板栗寨到刘家组,从马上坡到三好桥,从下寨到上寨,近半年时间,一连打了6口井,硬是没有打出水来。

面对吉锋村378户1400多人的缺水难题,彭武运不愿意放弃。他请来省地勘局405队的工程队,经过反复论证和勘测,最终重新选择了一个打水点,打下第7口井。连续一个多星期的施工,钻头打进了600多米地下深处,清泉终于冒了出来。

水井打通的第二天下午,彭武运在井边碰到了不时来转转的宁仕学老人。老人告诉彭武运,昨晚,他兴奋得一宿没有睡着。

彭武运握着老人的手说:“老百姓的问题得以解决,我心中也是满满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