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上瑶池,人间水府。”渔民大丰收,老板借春风东山再起——
火焙鱼做成非遗绝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佰龙 通讯员 肖飞飞
8月15日,湘乡市乡村振兴农产品展销馆,当地18个乡镇、38家扶贫企业的400多个产品上柜展出。
展销馆建设者万望林,是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府火焙鱼制作工艺传承人,通过网络直播,他将火焙鱼销往全国,将小鱼儿做成大产业。
万望林的老家在湘乡市棋梓镇,毗邻有“天上瑶池、人间水府”之称的水府庙库区。水库内盛产刁子鱼、银鱼等,周边渔民将其清洗沥干,用糟糠、木屑、橘皮烘烤,做成火焙鱼。万望林祖辈都是库区渔民,他是吃着火焙鱼长大的。“火焙鱼好吃,生意却不好做,刚开始赔得很惨。”接受采访时,万望林陷入沉思……
2006年除夕,坐在奔驰的列车上,万望林看着隔壁乘客津津有味吃着“东江鱼”“临武鸭”时,不由想起家乡火焙鱼的味道,家乡的特产不比这些差。
次年春,他邀请4位合伙人,重拾火焙鱼制作古法,做起了火焙鱼生意。头一年,他们烘制的火焙鱼参加省农博会,获得金奖。可好景不长,合伙人经营理念出现分歧,公司分崩离析。万望林辛苦三四年,还亏了5万元。
他再次坐上那趟列车,赴福建、江西等地打工,接些小型电力工程。已是小老板的万望林,始终放不下火焙鱼,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转悠。
2015年,攒了钱的万望林回到家乡,开始第二次创业,还是搞火焙鱼,却遭到家人一致反对。他把200万元留给妻儿,自己拿着200万元建晒场、烘焙间和冷库,制作火焙鱼。第一年,营收200万元,第二年营收翻倍。
生意红火没两年,万望林又遇到难题。当地政府加大对水府庙库区的保护力度,渔民洗脚上岸,火焙鱼原材料几乎断绝。他没有守“库”待“鱼”,而是主动联系周边水产养殖户、贫困户,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养殖,还在水产专家建议下,养殖稻香鱼,原材料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2020年春,渔民大丰收,万望林看准机会,烘制10万公斤火焙鱼。正当万望林想大干一场时,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迎头痛击”。严峻疫情防控形势下,火焙鱼滞销。关键时刻,当地政府伸出援手,发动单位、酒店等帮他销售,这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万望林也是一位扶贫企业家。脱贫攻坚中,他直接帮扶99户400多名贫困村民,资助20多名困难学生。“翻身”后的万望林,带着当地村民发展火焙鱼产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小鱼儿”成了拉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万望林的创业路,跌跌撞撞,历经坎坷。让他坚持下来的,却是儿时的回忆:“望林伢子,回来吃鱼啦!”他说,30多年前,听到母亲的呼喊,准知道家里的火焙鱼出锅了。将火焙鱼塞进嘴里,那种烟熏厚味、咸香口感,充满“人间烟火气”,这是他一直想留下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