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雅惠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曾无比繁盛的洞庭湖湿地,如今回归重现了吗?
2018 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印发《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要求“到 2035 年,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规划区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达标,建设美丽洞庭湖目标基本实现”。湖南省委、省政府据此实施以《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等一系列环境治理和修复行动。
如今,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完成。8月12日,省林业局发布《洞庭湖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报告(2015-2020)》(以下简称《报告》),对治理和修复行动成效进行全面评估。
湿地景观稳定性显著增强
正是盛夏,洞庭湖湿地满眼绿色,湖泊、河道、滩涂、草甸里260余种植物在蓬勃生长。繁盛的植物构成湿地生态起点,鸟类、鱼类等动物的食物最终来源于此。
《报告》指出,洞庭湖湿地景观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水域和泥滩地、芦苇地和湖草地、林地在洞庭湖湿地已形成三种类型鼎立的景观格局。其中,水域和泥滩地构成洞庭湖湿地景观廊道,而林地呈带状或块状分布。
随着我省全面清理洞庭湖欧美黑杨,2018至2020年洞庭湖湿地林地面积快速减少了150平方千米。清理后,杨树清理迹地通过自然恢复,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物种数显著增加,地上植被物种数从22种增加至30至32种,植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与之相应,洞庭湖湿地景观有效粒度尺寸指数从2017年的9631上升至2020年的25012。“这一指数说明湿地景观破碎度明显降低。”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景观破碎化是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性减少的现象,景观破碎化会改变生态系统特性,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物种生存空间锐减,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报告》明确指出,自2018年开始,洞庭湖湿地景观稳定性显著增强。这为生态质量全面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栖息的候鸟数量显著增加
今年1月,环洞庭湖区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到水鸟53种28.8万余只。这是自有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记录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2018年至2021年,调查监测到的洞庭湖越冬水鸟数量已经连续4年保持增长。
《报告》显示,越冬水鸟多度(即总数量)则呈现明显的快速增加趋势。总体上呈持续增加趋势,由2015—2016至2017—2018越冬期的平均值为17.9万只,2018—2019至 2020—2021越冬期的平均值上升到25.5万只,增幅达42.6%。
《报告》特别指出,2019年洞庭湖提前一个多月退水,对于候鸟越冬不利。在此背景下,2019—2020越冬期,黄盖湖、芭蕉湖、东风湖等数十个洞庭湖外围重点湖泊和国家湿地公园,对洞庭湖湿地承担越冬水鸟栖息的功能发挥了巨大“补偿”作用,在这些外围湖泊和湿地越冬的水鸟数量占同期整个洞庭湖湿地越冬水鸟数量的24%。
“洞庭湖湿地受水文波动影响无法避免,外围湖泊湿地起到不可或缺的水鸟保育功能。”湖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前不久,我省发布了2021年1至6月环境质量状况通报,洞庭湖湖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岳阳湖区为Ⅳ类水质,常德湖区和益阳湖区均为Ⅲ类水质。
纵观过去5年变化,《报告》明确表明,洞庭湖水质正逐渐好转。
看水体总氮浓度,2015—2017年均值为1.83mg/L,2018—2020年均值为1.51mg/L,下降16.5%。
看水体总磷浓度,2015—2017年均值为0.090mg/L,2018—2020年均值为0.065mg/L,下降27.8%。
看水体氨氮浓度,2015—2017年均值为0.22mg/L,2018—2020年均值为0.12mg/L,下降45.5%。
看高锰酸盐指数,2015—2017年均值为1.92mg/L,2018—2020年均值为1.33mg/L,下降37%。
看富营养化指数,2017年为49.3,2020年下降至47.6。
《报告》提出,虽然洞庭湖水体目前尚处于中营养等级,但总体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