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鱼米之乡”今胜昔
2021-07-21 07:09:20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姚昕玥] 字体:【

奋进在现代农业“赶考”路上——

“鱼米之乡”今胜昔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领衔记者 张尚武

7月的湖湘大地,广袤的田野稻香弥漫,农民脸上绽放丰收的喜悦。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在洞庭湖区、湘南沃地,种粮大户高兴地说,今年早稻丰收已成定局。

种植业、养殖业齐头并进。一大批现代化猪场纷纷投产,生猪产能基本恢复正常年份水平。水产品量价齐升,广大养鱼户精神抖擞,总算抓住了多年来难得的好行情。

以“鱼米之乡”著称的湖南,历来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重任,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湖南一直奋进在现代农业的‘赶考’路上。”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粮仓”更充盈,保障更有力。

“鱼米之乡”今胜昔,三湘田野迎来精彩嬗变。

(5月21日,衡南县宝盖镇双河口村,村民驾驶高速插秧机插秧。 曹正平 摄)

近两年,面对疫情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扛稳“粮猪安天下”的政治责任,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主要抓“两稳”:稳面积、稳产量。省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调研认为,稳面积,关键在于稳早稻。只要稳住早稻面积,双季稻面积就有保障。

早抓早主动。每年开春,省政府就下达早稻计划种植面积,各级层层压实目标责任。连续两年,湖南早稻面积逾1800万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省政府出台支持双季稻生产政策,省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奖补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为无机具、无劳力的种粮户解难题。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42万亩,夯实基础夺丰收。今年全省已安排中央和省级粮食生产资金17.4亿元,带动各级投入超过30亿元。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湖南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让种粮大户吃“定心丸”。今年全省完成早稻面积1825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00万亩左右。

藏粮于地,更藏粮于技。稳面积的同时,良种良法促单产。推广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省里抽调技术人员组成74个指导组,对口粮食主产县市区,主推高产节本增效新技术。

在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种粮大户朱东阳自豪地说,过去湖南人会种粮,赢得“鱼米之乡”的美誉。如今,穿着皮鞋的新型农民,掌握高科技,高产更有保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总数就达到6000家,新型农民规模化种,推广新机具、使用高科技劲头高涨。眼下,全省5万台收割机奋战“双抢”,一台中型联合收割机能顶100个熟练劳动力,机收还能减少损失率1个百分点。

在西洞庭农场,中联重科智慧农业(水稻)示范项目,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实现水稻种植生产全程数字化。在桃源县陬市镇万亩优质稻基地,省植保站推广二化螟性诱智能测报系统,农民只要下载一个软件,诱捕二化螟全程看得见。

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机械化种田,示范推广智慧农业,引领全省抗御不利气候,连年夺得高产丰收。

一手抓粮食稳产增产,一手抓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省里出台一系列政策,生猪稳产保供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围绕“优质湘猪工程”,培育区域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优质湘猪品牌,促进现代屠宰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农业稳,天下安。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始终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发挥农业的“压舱石”作用。

(2020年2月28日,双峰县锁石镇车田村,技术人员操作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和硼肥。 李建新 摄)

2016年11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决策部署,指明湖南发展精细农业,要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近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组装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果园、菜园、茶园推广实施,环环精细提质量。

在澧县农康葡萄园,“阳光玫瑰”进入盛果期。葡萄生长前期,他们从云南请专业女工坐飞机前来疏果,每亩减产一吨,但留下来的“阳光玫瑰”几乎全是特级果、一级果,每公斤出园价不低于30元,每亩产值10万元左右,效益高出普通葡萄10倍以上。

精细化生产,环环有标准。省农业专家在培训会上介绍,30多项标准让黔阳冰糖橙口感个个相同,100余个工艺参数确保黄金茶香气滋味始终如一,产品优质优价不愁卖。

精细生产提升品质,精细加工提升效益。汇美农业公司在常德市西洞庭种植朝鲜蓟,最初只作蔬菜用,近年来从朝鲜蓟中提取洋蓟素、绿原酸,“土特产”变成“金元宝”,亩产值最高接近30万元。

推广精细农业的理念,石门土鸡分割成几十个生鲜产品进超市;东江鱼、临武鸭开发出熟食休闲系列,做足精深加工,拓展增值空间。安化黑茶变得精致又时尚,开发出速溶茶、黑茶饮料、抗疲劳胶囊、面膜、化妆品等系列衍生品,附加值成倍增长。

农产品得品牌者,才能“得市场、得效益、得未来”。近几年,全省培育“两油两菜两茶”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建设。至今年6月底,全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总数3421个。

依托农产品品牌,省里打造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综合服务中心,搭建“湖湘农事”“芒果扶贫云超市”“湘农荟”等产销对接网上平台,千方百计拓宽“卖得好”的途径。

品牌引领,产业兴旺。目前,全省规划形成了湘东湘中“油猪竹”、湘南“果蔬猪”、湘西“茶果药”、湘北“粮油水”等12个优势特色产业核心产区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早中熟柑橘、优质湘猪、“湘九味”中药材和“五彩湘茶”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

精细农业绽放异彩。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5902亿元,同比增长25%。

(2020年8月25日,洞口县经开区邱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在加工卤制食品。滕治中 摄)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兴农、特色强农,生产生态一起管,推进绿色发展。

洞庭湖区的汉寿、南县、沅江、华容,种粮大户爱上“稻田+”。稻田放养甲鱼、小龙虾、鸭子、青蛙,与水稻同生共长,少施化肥农药,生态种养尝甜头。

在主产粮县汉寿,盈通生态种养合作社理事长肖金良告诉记者,在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合作社流转7000多亩水田,打造优质稻基地,推广稻鸭共生、稻鳖共作,改良稻田通风、光照条件,减施化肥、农药,早稻单产达到450公斤,生态种植的稻谷订单价比市场价高出10%左右。

“中国生态小龙虾之乡”南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60万亩。顺祥水产公司董事长周顺祥介绍,水稻为小龙虾提供微生物、遮阴,小龙虾的排泄物则成为优质稻良好的有机肥。相比普通稻田,稻虾生态种养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50%以上。

农业生产擦亮生态底色,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进稻田,还推进到菜园、果园、茶园。

在长株潭周边的精细蔬菜基地,水肥一体化技术广泛推广。菜园加装智能化计量设施,每一蔸菜要“喝”多少水、“吃”多少肥,通过智能调配,自动滴灌到蔬菜根部土壤。

在炎陵黄桃、瑶山雪梨、黄金贡柚、雪峰蜜橘等精品水果基地,普遍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源,产品提质增效,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践行“两山”理念,禁养退捕一起抓。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沿岸规模畜禽养殖场尽数退养。打好禁捕退捕持久战,“鳤”重现洞庭湖,湘江上游发现“洞穴鱼”,一湖四水监测到“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持续回升,水生生态系统加快恢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全省乡村旅游日益红火,民宿经济趋旺,生态红利开始源源不断释放,绿水青山成了老百姓幸福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