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英
6月23日,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不少地方的分数线也一并出炉。考生和家长们立马面临着另一“考试”来临,即填报志愿。
近些年来,每当高考结束后,家长和考生们都能接到各类“高考志愿填报机构”打来的电话,其服务范围从“大数据填报”到“学业规划”。当然,它们提供的是有偿服务:少则几千元,最贵的报价竟达数万元之巨。
高考志愿填报之所以成为了赚钱的生意,背后自然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很多人认为“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此外,高考人数不断增长,今年已突破1000万。如此庞大的人群在面临重要选择时,希望能得到有效指导,这也是指导价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底气”。
这些年,从学校到社会,对于志愿填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力图破解高校与考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考生和家长有着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志愿填报服务企业在教育资本市场的“异军突起”,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特征也十分明显。专业人士直言不讳的坦言,“目前志愿填报服务行业内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有很多公司的咨询师都是兼职的,且水平不一,全职的就一个老板。”
“志愿填报指导”,固然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在市场主体并不完善、监管又没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也意味着相当比例的考生及家长所支付的高额咨询费有可能“打水漂”。这就要求考生自身能够具备一定的决断力,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多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规划意识……说到底,“我命由我不由天”,更别说别人的意见、建议只能“仅供参考”。从高考志愿填报的变化轨迹来看,尚有一些“迷雾”待拨开,例如“跟风填报专业”——什么专业吃香就报什么;再如“听爸妈话”,父母让报什么专业就报什么;然后就是盲目依赖服务机构。
这些“迷雾”都是个体自主性欠缺的表现。旁人的意见要听取,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根据自身的所长、所缺来进行综合判断。志愿填报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生将来的人生方向,然而,人生方向不能仅仅听从他人的一两句话,或者专业机构的一两次咨询。考生和家长需要借助外力,但更需要有“内力”进行最后的决断。相信在综合外力“内力”后,考生和家长就能够理性、科学地为自己的志愿填报给出一个“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