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同心奔小康|送教上门,托起“折翼天使”
2021-04-21 08:06:5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余蓉 覃业彦] [责编:姚茜琼]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余蓉 通讯员 覃业彦

有这样一群“折翼天使”,他们身患重度残障,虽有渴望求学的心,却无法走进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同学们一起上课。

义务教育路上,一个孩子也不能少!我省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这些特殊的孩子送教上门,点亮这些孩子的梦想,点燃这些家庭的希望。

接力送教,点亮孩子梦想

石门县壶瓶山脚,泥沙石桥,渫水潺潺。桥北头约50米的一家农宅,是16岁重残男孩陆必文的家。桥北头约300米的山边,是壶瓶山镇中心完小。

4月19日,星期一下午,镇中心学校副校长米成云、镇中心完小副校长白丽带领许琳和陈芳两名教师专门为陆必文义务上门送教。

“在恶劣的环境下,梅花依然开得热烈而俏丽,这是什么样的梅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这不就是你吗?”陈芳给陆必文上语文课《卜算子·咏梅》,师生一问一答,令人感怀。

陆必文从小身患先天性骨骼畸形,双足外翻,全身肌无力。从石门到常德、到长沙,父母一路带着陆必文求医问药,也没能治好他的病。而陆必文也因重度残障,无法适应校园学习生活。

2017年的寒冬,陆必文一家当时还住在南坪村老家。有一天,南坪完小校长张晓春带领教师家访来到陆家,看到陆必文正躲在昏暗木屋角落处,舞着一根细竹枝逗弄小猫。

“送教上门!”自2018年春季开学日起,张晓春带领教导主任曹金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送教路。教拼音,识汉字,练笔画……一笔一画,在常人做起来很简单的事,陆必文却累得全身汗湿,可仍一丝不苟,这让老师们感动。

陆必文是孤独的,小木屋便是他的全世界。“我能有一台电脑吗?”一天,他怯生生地问老师。

2019年新年的第一天,山上的积雪还没融化,张晓春就牵线县公路局驻村工作队帮助陆必文实现了心愿。送课老师也为他增加了一门信息技术课程。

2019年下学期,陆必文被爸爸和妈妈带着来到镇上,租了两间民房住下来。

从此,为陆必文送教的“接力棒”就传给了镇完小的老师们。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送教老师有15位之多。

如今,陆必文完成了小学五年级的语数课程,能够独立操作电脑,制作文档,撰写简短的心路日记。

“我想开个网店,帮爸爸妈妈挣钱。”陆必文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老师们也给我上了一课——奉献课。”陆必文妈妈眼里充满着幸福和希望的光。

送教上门,改变孩子命运

在山城石门,送教上门“一个都没有少”,一个个“折翼天使”的命运被改写。

时针拨回到2017年9月,皂市镇中心学校。9名教师“义务送教小分队”轮流为重病学生杨帆送教上门,让花季少女的生命之光重新点亮。

2016年初,杨帆因肢体障碍行动不便,被医生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从此求学之路中断。

然而,饱受病痛但又酷爱学习的杨帆极度渴望能回到学校,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自2017年9月2日起,皂市镇中心学校一支由9名教学老师和1名司机组成的送教小分队成立,每周四给杨帆送教上门,风雨无阻。

“老师不仅仅是教书,还对她进行了心理辅导,给了她无尽的温暖。”母亲杨书芳回忆说,之前郁郁寡欢、动不动就发脾气哭闹的杨帆,逐渐变得阳光开朗,还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训练和学习计划。

如今,杨帆已就读于常德技师学院。在学校里,她得到老师们的特殊关心和照顾,卧室安排在一楼,还有同班室友的帮助。去年,她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加入了共青团,还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学都亲切地喊她“红姐”。“如果没有当初的送教上门,孩子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杨书芳激动地说。

石门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2020年石门县共为6至15周岁的154名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送教,参与送教老师达400余人,送教900余次,送教课节1800余堂。

在全省各地,2020年全省已享受义务送教的6至15周岁的残疾儿童有8100多位。无数送教老师跋山涉水、送教上门,为因重度残障不能上学的孩子带去了信心和希望,更践行着义务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