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冷水江锡矿山“壮士断腕”:去污还绿换新装
2021-04-18 08:00:28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姚懿轩] 字体:【

面对历史遗留的7500万吨含重金属废渣,冷水江锡矿山“壮士断腕”,坚决打赢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去污还绿换新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朱华美

4月17日,春雨歇脚,天空放晴。登上“世界锑都”冷水江市锡矿山山巅,一幅现代工业科技与农耕文明的画卷呈现眼前。

守着矿产资源“吃饭”的日子,曾让“绿色”成为这座百年矿山的“稀罕物”。当地人说,这里种不活植物,一年中只有盛夏和雪后初晴才能看到蓝天。

痛定思痛,锡矿山对最难啃的“硬骨头”发起攻坚——治理历史遗留的7500万吨含重金属废渣,全面打响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探索“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变革之路。

如今,原本千疮百孔、草木不生的矿区重现绿色。山坡上,构树、翅荚木、大叶女贞、楸树等防污抗污树种顽强生长。脱胎换骨的锡矿山满目绿意,重焕生机。

壮士断腕,合力启动“一号工程”

作为湖南最早的工业基地,“世界锑都”锡矿山鼎盛时期,聚集了200多家锑矿采选厂、30多座冶炼厂、超过16万人口,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但历史上长期无序开采和冶炼,给锡矿山生态带来毁灭性打击。地表土壤污染严重,植物生存困难,有的地方寸草不生,森林覆盖率仅为8%,大量土地无法耕种,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

“天上灰蒙蒙,地上满地尘。”这句俗语,道出了锡矿山的苦涩。面对资源逐步枯竭、生态破坏日益严重,锡矿山如何获得新生?

2013年9月,省政府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工程”将锡矿山地区列入五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2018年,娄底将锡矿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号生态工程”,成立指挥部,决定奋战3年,打一场覆盖“矿内矿外、山上山下、城区乡村”的攻坚战。

在锡矿山综合治理主战场,冷水江市成立锡矿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前线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环境污染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产业转型升级、土地整理和地质恢复、矿山风貌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植绿复绿、民生保障等工作组,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全力推进。

尽锐出战,全面去除百年沉疴

在锡矿山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项目现场,维修人员正在作业。“这台用于回收产品的压滤机投入运行,将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冷水江锑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沈吉峰说。

对于环保问题,冷水江坚持动真碰硬、一抓到底。4月10日,冷水江市委书记向乾勇实地查看矿区砷碱渣库房,详细了解当前项目建设进度、存在的困难问题等。他说:“要尽快消除砷碱渣库的隐患,保持在线监控正常运行!”

锡矿山综合治理,难度最大的是历史遗留的重金属废渣。据统计,锡矿山地区历史遗留的含重金属废渣达7500余万吨,其中砷碱渣15万吨、野外混合砷碱渣60万吨,一般Ⅱ类固废5200万吨,一般Ⅰ类固废2200万吨。

砷碱渣是锑冶炼企业产生的一种危险固体废弃物,砷碱渣所含的砷俗称砒霜,若保管不善,极易造成大面积剧毒污染。但砷碱渣成分复杂,如何妥善处置一直是世界难题。

为“还旧账”,当地通过与中南大学、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组成“产学研”研发团队,经过数年攻关,实现砷锑分离、砷碱分离、砷酸钠干燥等三大关键技术突破,将砷碱渣全部回收,将危害最为严重的15万吨砷碱渣全部安全储存。

2019年下半年,一支以省内知名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正式成立。2020年,锡矿山地区历史遗留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项目主体工程竣工,进入调试和工艺优化阶段。

“从砷碱渣无序堆放到有序堆放,再到综合利用,体现的是技术进步,更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项目负责人彭竣介绍,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含重金属废渣整治项目22个,安全处置废渣7500万吨。

生态修复,捍卫碧水蓝天净土

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锡矿山在治水、治气、治土、复绿等方面也频现大动作。

对采、选、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矿区企业全部进行深度治理,因地施策采用废渣处理集中填埋、封场防渗、覆土绿化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地表水重金属超标问题。

目前,锡矿山矿区共有14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2.95万吨,涉重金属企业废气、废水100%得到有效治理。与2017年相比,2020年,两个重金属监控断面青丰河万民桥断面、涟溪河民主桥断面,锑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58.4%、30.0%。

“水清了,天蓝了。”1971年出生的李永清,见证了锡矿山脱下“灰装”换“绿装”的过程。他所居住的七星社区曾是污染最严重的核心生产区,现在植物覆盖率达80%。造林4.2万亩的锡矿山,披上了“绿装”。

绿色回归,让矿区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文化中心、休闲广场、观光绿地相继建成。流淌过百年历史、饱含文化底蕴的工矿旅游,成为另一笔“富矿”。百年锡矿山正以崭新姿态,谱写发展新篇章。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4月18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