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朱永华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广袤的乡村正播种一年的希望。然而,在湘中某地,笔者看到了颇为荒诞的一幕:一边为套取补贴奖励开垦几无利用价值的山地,一边是不少耕地被新建住房占用。
据知情人介绍,这些被当作“耕地补充平衡”而开垦的山地,土质和耕种条件都比较差,开垦以后很难成为熟地、良田。说白了,开垦山地的动机就是套取补贴和奖励。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当地耕地抛荒情况比较突出,且这些年来农民新建住房占用良田情况较为严重,有的村民小组可用耕地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十亩了。
土地是宝贵的,长期以来被当作农民的命根子。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被随意处置,甚至上演出荒诞的一幕,个中原因就是它没有了人们期望中的“市值”。今天的农村人口,粮食已不再依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主要通过市场购买商品粮。而无论是住房占用良田还是开垦并无实质意义的山地,都可以追求到他们眼中价值不菲的短期利益。
土地宝贵,人多地少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国情、省情,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于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早已出台政策法规,明确划定了保护耕地的红线。各地也设立了相应制度和机构落实这一项基本国策。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国家也有政策规定,不可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
保护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是全体国民的责任,尤其是监管机构和职能部门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主体意识担当起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任。因此,对于耕地的保护是刚性要求。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村宅基地的安排和耕地的使用具有较大的“弹性”和“操作空间”。有为数不少的农户占用耕地作为住房建设用地往往是通过先“上船”后“补票”的方式——先把房子建好,等待有关部门找上门来再做工作,上交一定数量的罚款,即可相安无事。这种“运作模式”可以说成为一些地方的通常做法。其实,这种现象与地方的监管部门缺乏职能刚性有很大关系。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对于土地的管理和使用都是十分慎重严格的。而今,虽然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空前成就,农民不再仅仅靠自己种地维系生存,但是粮食安全始终是一根必须紧绷的弦,这是中央再三强调的“防范风险”的题中之义。宝贵的土地禁不起随意折腾的“荒诞”,原则面前,监管部门必须敢于亮剑,力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