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颐佳 摄影 傅聪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1年1月22日02版)
1月13日,晴。踏进长沙市八一路538号的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仿佛穿越百年,青年毛泽东的家国故事历历再现。
重温历史,感受红色基因萌芽
(铝镁合金毛泽东塑像广场。)
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占地4万平方米,是繁华闹市中一个僻静的院落。一入大门就能看见高12.26米的毛主席塑像,这尊黑龙江人民送给湖南人民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人民群众“毛主席挥手我向前”的纯朴意愿。
绕过主席塑像,有两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它们环抱的一汪碧水便是著名的“清水塘”。卵石铺堤、杨柳垂岸,一栋黛瓦灰墙的砖木结构平房坐落于塘后,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当时的清水塘位于长沙城郊。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参加党的一大回长沙后,于10月10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随后,易礼容经手租下这栋房子,作为中共湖南支部秘密办公和毛泽东、杨开慧的居所。
房屋坐北朝南,单层二进三开间,中间为客厅,两侧为住房。住房墙上挂着青年毛泽东的单人黑白照以及杨开慧怀抱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清如明镜般的清水塘。)
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曾来此地开会,并常在客房休息或住宿。遥想当年,窗外寒风凛冽,革命的火种就从这座郊野小屋内熊熊燃起。
这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难得的“平静日子”,是他与妻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1922年10月、1923年11月,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相继出生,这黛瓦灰墙见证了忠贞的爱情,更见证了崇高的革命理想。
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和农民运动一波接一波。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4月,中共湘区委员会先后组织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等10次工人大罢工斗争。到1923年,湘区有多个县和地方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1923年4月,毛泽东将赴设立在上海的党中央工作。“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离别前,他赠与妻子的《贺新郎·别友》至今脍炙人口,文中的“横塘”即清水塘,成为了这段珍贵历史的地标。
毛泽东走后,杨开慧带着两个幼子继续在此住到1924年6月才搬走。
不忘来路,装点关山再出发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为铭记红色历史,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东侧的陈列大楼,专门设立了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百年陈列,题用毛主席的名句——长岛人歌动地诗。
展馆的序厅生动刻画了1921年6月29日傍晚,毛泽东、何叔衡从湘江码头乘船赶赴上海参加党的一大的情景。展馆共分6个展厅,前5个展厅以时间为序,分为“建党先声、苍茫大地主沉浮”“浴血奋斗、峥嵘岁月铸丰碑”“接管建政、全面建设开新局”“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奔小康”“逐梦前行、阔步奋进新时代”。
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长沙成立革命团体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共产党长沙地方组织领导长沙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从长沙市委领导人民接管建政,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深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从领会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到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长沙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一路筚路蓝缕波澜壮阔。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在最后的观影厅屏风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长沙这块红色的土地,如今早已告别积贫积弱的旧模样,建成区面积超过5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840万,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位。
地铁、城铁、 磁浮快线,京广、沪昆、渝厦高铁米字型交会,黄花国际机场通航海内外145个城市,“4小时经济圈”覆盖全球1/3的人口……
巍巍岳麓山,涛涛湘江水。长沙以史为镜,踏着红色足迹扛起省会担当,全力当好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示范区。
■记者手记
“小家大国”红色传承
张颐佳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见证的就是百年前一个“小家大国”的感人故事。一大批革命先烈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如今,红色信仰的力量已深深渗入后人的血液和灵魂。在抗击新冠、在扶贫帮困、在项目攻坚、在城市建设、在乡村振兴……多少舍小家为大家的“战斗”在打响,镌刻在骨髓里的信仰力量,将永远鞭策着我们不忘初心、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