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难忘的“诗”言“燕”迹
2020-11-27 13:23:3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勇] [责编:曾璇] 字体:【

贺勇

2020年11月12日,我有幸与黄诗燕同志生前的亲友和同事一道,赴北京到中央电视台参加《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现场见证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的发布仪式。转眼间,诗燕书记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年,回首往事,他音容宛在、笑貌依然,令人感慨万千。

他特别喜欢《资治通鉴》

记得他曾在一次闲聊时说起,自己出生时已有三个哥哥,父母很想有个女儿,遂为他取名“诗艳”。家里日子过得很苦,哥哥们勒紧腰带帮着父母供他读书。在学校,他清晨起、深夜睡,进书馆、攻专业,拜老师、访学友,度过了艰难的求学生涯。他未满16岁就完成了高中学习,未满19岁就以优异成绩从湘潭农校毕业。高三时,他引用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自己改名“诗燕”。一字之差,既清新脱俗,又借诗言志,很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他参加工作第一站是攸县莲塘乡政府。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学、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迅速完成了从学生到干部的转变。不久即因为业务拔尖,选调到县委办工作达10年之久,一直没有离开办公室最为辛苦也最锻炼人的文字综合工作岗位。期间,他撰写的文章曾先后获中央政研室、新华社《内参选编》刊登。

诗燕书记非常爱学习,业余时间除了读书和散步,几乎没有别的爱好,每天坚持读书两小时的习惯一直伴随终身。在我印象中,他特别喜欢《资治通鉴》,经常在散步时给我们讲其中的一些经典,为我们阐释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有一次讲干部工作时,他大段背诵《资治通鉴》,“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除背诵一字不差外,还逐字逐句讲解,博闻强记令人叹为观止。

他常说,当干部就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既要精心钻研业务,当好各个阶段所处岗位的“专才”;又要广泛涉猎,成为善于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通才”。他曾向我们回忆当年从攸县城关镇党委书记岗位上,被提拔担任茶陵县法院院长的往事。当时,他既不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适应岗位成为最大挑战。为履行好“判是非、断生死”的法院院长职责,他牺牲了几乎所有能够支配的休息时间,就连散步时都在钻业务、想问题,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啃”完了当时能找到的法律典籍、法律文书,迅速实现从“外行”向“内行”的转变。

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诗燕书记既具备了登高望远的“大气魄”,又练就了攻坚克难的“大手笔”。因工作关系,我经常与他曾任社长、总编的《株洲日报》记者打交道。说起当年的黄总,报社记者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他们回忆,黄总任职期间,一直坚持重要社论亲自执笔、重要稿件亲自审定、重要活动亲自参与。面对报社同事,他谦虚地自称“宣传战线的学生”,却让大家感受到真正“行家里手”的专业素养。黎世伟老师回忆,黄总审稿很认真、很细致,常常一字一句的更易,即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株洲日报》创办50周年大会上,他脱稿演讲20多分钟,热情洋溢,妙语连珠,全国各地报社同行无不深深感受到他的强大“磁场”。

我们私底下尊称他为“黄老师”

到炎陵任职后,诗燕书记更是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精神,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在我们看来,诗燕书记抓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相结合,看得准、讲得准、抓得准,特别善于以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易懂易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宣讲政纲、阐述理念、推动工作。听他讲话,每次都有新收获、新感悟,简直就是一种享受。那些精妙、精准的论述,已经成为他留给这片“红土地”的宝贵精神遗产。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在就任炎陵县委书记时的干部见面会上说,从炎帝广场到炎帝大庙,成为炎帝“守陵人”,深为荣耀、深表感激、深感惶恐、深知责任。自己将恪尽职守,做忠诚正派的人,做扎实干事的人,做为民造福的人,做团结共事的人,做勤政廉洁的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九年如一日,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繁忙的工作之余,诗燕书记经常找干部谈心,既谈做事的方法,也谈做人的感悟,我们都喜欢私底下尊称他为“黄老师”。2017年3月我调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由于担心自己年龄偏大、能力不足,向书记说出了心中疑虑。他当即从亲身经历讲起,提出办公室干部要做到“四个来”:“黄河之水天上来”,要接好“天线”,把握大局大势,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接通“地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一线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梅花香自苦寒来”,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岗位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吃苦耐劳,砥砺奋进;“不尽长江滚滚来”,要聚焦重点、热点难点,多出好思路、多想好点子、多写好文章,最终通过“有为”实现“有位”。一席话,帮助我树立了信心、燃起了激情、指明了方向。

我还记得,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前夜,诗燕书记逐字逐句审定大会报告。通读一遍后,他提笔在总结部分改了几个字,7个小标题都扣住“进”字作为关键词。这么一改,既精准,又易记,立马就形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改完后,我们从办公室出来到县委大院散了几圈步,他兴致很高,以一个“老办公室”的身份分享了他对文稿写作的感悟。他说,好材料是“想”出来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至关重要,没有好的构思作为前提和基础,后面的工作都是空中楼阁;好材料是“议”出来,要发挥团队力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好材料是“改”出来,初稿形成后要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好材料是“抄”出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借鉴,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炎陵脱贫摘帽总结大会上,他向所有与会人员深深鞠了一躬

诗燕书记深深地爱着炎陵这片神奇的土地,就连微信昵称都叫“黄炎”。按他的解释,这是一语双关,一指“守陵的炎黄子孙”,二指“姓黄的炎陵人”。他为炎陵脱贫而来、因炎陵脱贫而去,眼里看得最重的、心里想得最多的、手上抓得最紧的,都是脱贫攻坚。

他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提出炎陵脱贫必须做好“四字文章”:脱“贫”。“贫”,就是收入不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脱贫就要以文化旅游、生态工业、绿色农业为主导,让群众持续增收。治“穷”。“穷”,就是劳“力”趴在洞“穴”下,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治穷就要扶志、扶智、扶技,让群众的心热起来、腰直起来、手动起来。解“困”。“困”,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缚,始终无法长大成林,解困就要精准施策,定向发力,扎实推进“七个一批”“六大工程”。担“责”。“责”,就是“用荆条抽打,逼迫归还钱贝”,脱贫的责任就是抽打我们的“荆条”,必须以重奖重罚铁腕抓脱贫、促攻坚。这些经典论述,成为之后几年全县脱贫攻坚的“指南针”。

诗燕书记是一个稳重、内敛的人,作为曾经的“媒体人”,除了必要的工作报道,他从不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但只要是涉及发展大计的媒体活动,他就特别重视。2017年炎陵黄桃开园,他亲自审核修改宣传稿,总结炎陵黄桃有品质、环境、技术、市场“四个好”,向全国电视观众为果农“站台”代言。就连 “炎陵黄桃、桃醉天下”的央视广告词,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最令炎陵数千“扶友”感动的是,炎陵脱贫摘帽总结大会上,他向所有与会人员深深鞠了一躬,动情地说,这一年,极不容易,可圈可点。最大的成就,是脱贫攻坚摘下了“穷帽”;最大的亮点,是产业项目打响了“品牌”;最大的突破,是改革开放敞开了“山门”;最大的欣慰,是生态建设美丽了“容颜”;最大的满意,是改善民生赢得了“笑脸”;最大的保障,是加强党建增强了“底气”。他说,炎陵是“湖南的井冈山”,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作为共产党人,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为民爱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就在去世前10天,诗燕书记还在炎陵县引进的首家民营企业500强项目——东方希望炎陵县现代化养殖循环产业基地项目签约仪式上致辞。他说,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项目的落地,就是展示“希望”。这个项目寄托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就是共享“希望”。东方希望集团的龚总曾用“一见如故”来形容诗燕书记,在项目洽谈过程中,作为县委书记,从选址到规划再到正式签约,每次他都亲自参加,并且特别有亲和力。几次接触下来,双方都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感,为项目的落地和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直到今天,我在内心深处仍不愿意相信诗燕书记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从来没有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沉重而持久的伤悲。一年来,记不清多少次因他而落泪。就连晚上散步,也有意回避以前经常走的那条路线,因为这里承载了太多回忆,每次路过,都是一种煎熬。斯人已逝,余音绕梁。奔腾的洣水,也永远冲刷不走定格在罗霄山下的那些“诗”言、那些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