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扶贫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2020-09-18 11:00:5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萍] [责编:曾璇] 字体:【

曹萍

第一次踏入祁东的土地,我就被她的独特气质吸引了。她不似苍茫北国崇山峻岭般厚重,不似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清雅,却有着一份独到的天然风韵。带着湖南省委脱贫攻坚干部考察工作的任务,我们第6小组踏遍了祁东县25个乡镇,走过了大大小小的村庄院落,感受到了波澜壮阔的扶贫画卷,扶贫人的故事也一路感动着我们。

乡亲盼归的“亲人”

“申队长真的是个好人,生病了都还一直牵挂着我们村里,真盼望他早点回来哩。”在太和堂镇良村考察时,我们听村民们这样说。

通过走访,我们得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3年前,祁东县人社局干部申春生被组织选中,派驻祁东最偏远的西区乡村之一的太和堂镇良村。这里人多地少,山高路陡,交通信息闭塞,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2018年3月,申春生带队驻村。当时,全村只有一条狭窄的通村水泥路,通组公路全是砂石路,没有路灯,没有村卫生室,没有安全饮水工程,更没有文化活动场地。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摆在面前,怎么干?

申春生带领队员,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实地走访,以党建为抓手,带动村干部和全村党员,引领全村35个村民小组3200多人,共同参与到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3年下来,路通了,灯亮了,村庄更美了;产业兴了,就业活了,农民腰包渐渐鼓了;党建夯实了,队伍精干了,堡垒作用更强了。如今的良村,班子团结,村容整洁,群众安居乐业。“申队长自掏腰包买来音响,组织妇女群众跳广场舞,我们的生活变丰富了。”妇女主任和女村主任都很开心地告诉我们。

就在申春生信心满满奋战脱贫攻坚时,却累倒在扶贫岗位上,经查患有癌症。此时的他,早已将自己融入良村的血脉。在北京动完手术后,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良村支部书记打电话,了解春播种子、农药、肥料准备情况,申春生跟他们说,等把癌症病灶切掉,再住院治疗一个疗程后,就回到良村去,跑好“脱贫攻坚关键一棒”。在良村的访谈室里,听完了申春生即使身患重症仍念念不忘山村里百姓的故事,我不禁感慨,这里每一寸土地的变化都凝结着基层干部的奉献与心血。

扶贫路上那高高低低的脚印

“他腿脚不方便,还坚持走遍了我们村的每家每户,经常到贫困户中问寒问暖。我们心里挺感动的。”在蒋家桥镇胡坪村,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小组长动情地告诉我们。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胡坪村的扶贫路,硬是丁湘国用自己的残腿丈量出来的。对这样一位独特的扶贫队长,我们考察小组充满了好奇。在胡坪村我见到了丁队长。他个子高高的,瘦瘦的,脸上挂着平和热情的笑容。因为小时候患脊髓炎,手术后造成左腿膝关节粘连,不能弯曲,行走不便,但这并不影响着他倾心扶贫事业,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热情和激情。

2017年年初,春寒料峭。祁东县民政局副局长丁湘国带领两名队员进驻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胡坪村地处“祁邵干旱走廊”,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滞后,很多自然村民小组还没有通公路,面对这一现状丁湘国心里很沉重。但他没有因任务重而气馁,没有因腿脚不便而退缩,坦然接受任务,全面走村入户,走路时间长了,他的左腿肿得厉害,也无半句怨言,咬咬牙关,继续奔走。他的真诚打动了贫困户和村民,工作队赢得了村民的信赖,村委班子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好基础。

丁湘国以村为家,心中牵挂着胡坪村的大事小情,常常个把月难得回次家。2018年6月,连降暴雨,公路被洪水冲断,他带领队员和村干部一起抢修到凌晨,接下来两天,他又冒雨勘查村里地质灾害易发点,挨家挨户做工作,转移10多户村民。大雨中,丁湘国一脚高一脚低踩在泥里查看危情,让村民们感动不已。由于丁湘国组织得当,胡坪村在这场暴雨中没有发生任何伤亡事故。他高高低低的脚印,也夯实了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路。

大伙在丁湘国的带领下筚路蓝缕奋力赶超。如今宽敞明亮的村民服务中心成为胡坪村的亮丽风景,5.6公里的通组公路,让几百名村民告别了难行的泥泞小路,60千瓦时的光伏发电给村里带来5万多元的集体收入,楠山经济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人口180人次参与用工,300亩的油茶基地、100亩的猕猴桃基地凝结着村民的劳作汗水和欢声笑语,见证着村里一天天的美丽蜕变。丁湘国带领扶贫队用辛勤的汗水向组织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我访谈他时,说起取得的成绩,他欣慰地笑了,朴实地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现在,他又在操心着村里未来的发展,从班子建设到产业发展,他心中描绘着胡坪村更美的蓝图,继续用残腿丈量着更远更美的路。

百年旱乡引来幸福水

“这就是深水井!”顺着彭双娣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炎炎烈日下的土坑中有一座水泥墩。这是我执意说服组长陪同我一起来看的一个地方。

引起我这么大兴趣,要归于在访谈中了解到的一件事。在凤歧坪乡走访的第一站宝莲洞村,连续有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组长、党员代表告诉我,村里的深水井,结束了村里100多年来远道背水喝的历史。“100多年?背水喝?”从小在水乡长大的我听了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很是惊讶。 “是的,我们这里缺水,只能靠从很远的地方背水来。”“那你们背一趟是一趟,多么辛苦啊。”“是啊,一直这样,不容易。去年12月份,村里打了深水井,管道架到了每一户,现在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来了,真的感谢党,感谢政府啊。”一位老组长说到这里,布满皱纹的脸露出舒心的笑容。深水井,改变了村庄100多年难喝水的历史,顿时勾起了我去见识庐山真面目的兴趣。通过与村干部,乡干部交谈,我了解到了深水井背后的故事。

凤歧坪乡因古代传说有凤凰在池塘中嬉戏而得名。地处祁东西北边陲,地势较高,最高山峰海拔达1000米以上,是典型的山区乡,也是全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全乡13个村都是省级贫困村。凤歧坪乡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年降水量只有300毫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土层薄,气温低,是祁东县有名的干旱死角地区。用当地干部的话说:“天上难得下雨,就是下了雨,地上也难得存住水,全流进地下了。”人畜饮水问题是凤歧坪乡一直以来面临的最大难题。

彭双娣,一位80后的年轻的女乡长,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她一干就是6年。2014年11月,学护理出身的她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被调任凤歧坪乡当乡长,上任第一天她就去了水利建设现场指挥。从此,她不辞辛苦,热情饱满地奔走在干旱的群山峻岭中。村民们都把她当作自家的闺女看待,一段时间不见,就会找村干部关切地问问她的情况。为了与旱魔做斗争,彭双娣与扶贫队一道向上级奔走呼吁,争取项目支持。通过省、市、县相关部门支持,工程款落实了。但有了钱,不一定就能找到水。彭双娣与扶贫工作队一起带领村组干部早出晚归,四处找水源。当时彭双娣已有身孕,身体不适,但她与大家一起在山间地头找,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水源地。

2016年,当第一口深水井试水时,现场围满了村民,大家出神地盯着出水口。“这自来水呀,真是甜到了群众心窝里了。”彭双娣笑着说。一位村民说自己活了77岁,才喝上自来水,称这是“幸福水”。如今,全乡在政策扶持下投资116.5万元,打下了4口深水井,肆虐了100多年的旱魔在党的政策雨露面前败下阵来。村民们在自家就能饮上干净、放心的水。

彭双娣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难免有亏欠。刚生完二胎的她,为了不落下工作,产假才休完2个月,就带着孩子、带上保姆来到凤歧坪乡,转身就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望着这位年龄和我相仿的女乡长,看着她瘦瘦的身影,敬佩和怜爱之情油然而生。热情的她,与人交谈时总挂着灿烂的笑容。“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诗。她说她愿意做一名“泥巴裹满裤腿”的女乡长。

正因为有了像彭双娣一样坚守的乡镇干部们与扶贫队一道努力,凤歧坪乡的石头山也在改变着面貌。全乡实现组组通公路,一条条高质量的水泥路像玉带般缠绕在大山中,架起了山村的致富之路。药材基地、花卉基地、金槐基地等一批因地制宜的产业项目扎根在贫瘠的土地里,孕育着丰收与幸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