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命的音符
——我所认识的刘振球
编者按
7月12日凌晨,著名作曲家刘振球先生乘着音乐的翅膀去了天堂。
出生于湘潭的刘振球先生,扎根于湖湘音乐的沃土,汲取民族音乐的营养,又有着开阔的音乐胸怀、创新的音乐精神,他积极探索民族歌剧的发展、民族音乐的交响化,创作了歌剧《深宫欲海》《从前有座山》《安重根》、音乐剧《秧歌浪漫曲》《四毛英雄传》、大型管弦乐作品《长岛人歌》、电影音乐《刘少奇44天》《毛泽东1925》等佳作。他热心提携后进,为湖湘音乐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令人感佩的是,2013年罹患重病后,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音乐创作,被誉为“湖南的贝多芬”。
满头银发的“球哥”,将永远活在他用生命书写的旋律里。
刘世平
惊悉著名作曲家刘振球老师逝世,十分沉痛。刘老师与湘西有缘,与湘西舞台艺术有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他的参与和指导,湘西州民族歌舞、歌剧艺术在整体品质上获得很大提升。先生的敬业精神,艺术素养,音乐作品影响了不少与他相识相知的音乐人。
第一次见识刘老师的指挥艺术“魔法”
第一次见到刘老师是1981年的春天。那年4月,湘西州歌舞团途经湘潭市演出,团里专门从长沙请来刘老师给我们乐队排练。那天,刘老师给我们排练的是一首苗族舞蹈音乐。我们先演奏一遍给刘老师听,尔后由他指挥排练。“刚才大家的演奏,还不错。”刘老师的鼓励让我们紧张的心舒缓下来。“不过,还可以演奏得更好。”刘老师看看大家,再将目光移向谱架上的总谱,慢慢抬起双手:“好!准备,走。”他的指挥手势,是那样的潇洒、漂亮,两臂随着柔软的双手牵引,上下舞动,如山鹰展翅,翱翔于音乐的长空,我们在其美丽的飞舞中,获得自己声部进出、演绎的准确信息。
“竹笛气息再好点,要饱满。”听到指令,我发动腹胸腔体全力“冲刺”。“好多了,好多了,保持住。”听到刘老师肯定,我越发来神。在刘老师指挥艺术的“魔法”中,大家尽情享受排练的过程,醉心于难得一遇的默契。
1991年春天,为迎接湖南省新剧(节)目会演,湘西州歌舞团创作了一台民族歌舞《太阳下的风景》,我们又想到了刘振球老师。那时,刘老师创作的多部大型歌剧名扬海内外,不断有文艺院团邀请他加盟创作新剧目,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可是,接到我们的诚挚邀请,他二话没说,放下手中的活,立马到了湘西。
有天早晨,他一阵风似地走进湘西州民族歌舞团办公楼二楼小会议室,睡眼初醒,头发略乱。“对不起,昨夜搞得太晚。”他一边啃着手里的馒头,一边向大家致歉。那年月,他不是通宵赶写总谱,就是在录音棚里与乐队厮磨到天明。在省广播电台录音棚,我见过刘老师与一帮青年乐手熬夜。四壁封闭的棚里,有限的灯光照度下,刘老师站在一个方型台上指挥录音。他满头大汗,衣背透湿,时常为了几捶定音鼓节奏或力度的把握,反复无数次。
那几天,刘老师为了给我们节省资金,拼命抢赶时间。几个夜熬下来,刘老师眼里充满血丝,浑厚的嗓音也被折磨得嘶哑了。
9月初,湖南省新剧(节)目会演开幕。《太阳下的风景》夺得会演一等奖。有评论这样写道:歌舞《太阳下的风景》艺术地表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极富特色的风土人情和美好生活,舞蹈与音乐突破了湘西原有的歌舞创作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谭盾说,我们心中的刘振球就是湖南的贝多芬
在湖南,刘振球的作曲学生到底有多少,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
问及我的一位朋友,刘老师的“嫡传”弟子对老师的印象,他说,刘老师对学生十分尽心尽责,无丝毫保留,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掏给你。他善良、真诚、直率,不设防,不计较,淡于名利。别看他平时随和,如果你在学业或工作上有丝毫懈怠或差错,其态度之严,口气之重,会让你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在众多有出息的学生中,眼下有着世界级音乐家身份的谭盾,是刘老师最早的学生之一。谭盾曾与刘振球在湖南省京剧团共事。他是小提琴演奏员,刘老师是住团作曲家。谭盾说,那时我们心中的刘振球就是湖南的贝多芬,他写的总谱像天书,既漂亮又神秘,让人羡慕得很。1977年恢复高考,谭盾大胆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赶考前,心中忐忑的谭盾问刘老师,此去还要注意些什么,刘老师说,你只要把考卷题做完就OK了。其实,刘老师对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心里是有底的。
我想,或许今天珍藏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的谭盾交响乐《地图》手稿,其面貌定有早年刘振球老师总谱的影子?这位音乐才子的好玩、天真、极富艺术想像力及赤子之心,或许也是“球哥”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总是信心满满地想:我一定能再活它十年二十年”
几十年来,刘振球原创的音乐作品太多太多,估计其书写的总谱纸(包括草稿或修改稿)若堆起来,应比人高。那都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用生命熬积起来的,也是无数个星夜月夜雨夜雪夜堆积起来的!
刘老师终于累倒了,那年他73岁,积劳成疾。通过QQ,我俩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刘老师:您好!刚看完湖南卫视娱乐频道‘天天向上’栏目‘鬼才谭盾’专题录像,节目最后您与谭先生见面的场面十分感人。大病初愈的您与多年前的学生相遇,感慨唏嘘。记得2012年在吉首大学湘西管弦乐协会成立大会上见到您和杨静老师时,您还很好,想不到回到长沙不久就病了。老师,您终于挺过来了,相信您会越来越好,健康长寿!”
“这也许是上帝的旨意:刘先生,你太累啦,透支太多,我命令,你立即休息……哈哈,这一休息就是两年了呀。”
“是的,刘老师,你确实太累了。为了中国歌剧发展,为了湖南音乐前进,你付出了太多太多。湘西州民族歌舞团能有今天,湘西音乐能有今天,刘老师您作出了很大贡献,湘西艺术界的朋友和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
“这就是我近两年来克服病魔、战胜顽症的动力所在,我总是信心满满地想:我一定能再活它十年二十年,一定还能再写出更好更多的音乐作品献给我的湖南弟兄们,献给我的全国的同行朋友们。我会做到的!”
病后的刘老师又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刘老师做到了!
(作者系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