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西南木居图,点点皆深情
2019-12-24 10:09:4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71岁考古绘图专家龚绍祖历时12载,行走于中国西南7省市山区,用0.1毫米笔芯针管笔点出31米绘画长卷——

西南木居图,点点皆深情

12月12日,长沙市雨花区桔园小区,龚绍祖夫妇展示《西南木居图》。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西南木居图》局部。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西南木居图》局部。 龚绍祖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31.12米长、0.28米高的宣纸上,750多座木屋静立山水间。这是《西南木居图》。

木屋有30多种面貌——原型来自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广西、海南7个省市,它们的主人包括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黎族、白族、佤族等16个不同民族。

眼见陪伴中国人走过漫长岁月的木屋正在快速消失,湖南考古界的资深绘图专家龚绍祖想留下可考依据,2007年开始在我国西南部地区采风,陆续将各类木屋“搬”入画中。

起初,没有学过绘画的他不知该如何下手,便用考古绘图中常用的点画法,用0.1毫米笔芯的针管笔,一个墨点,一个墨点,点出《西南木居图》。

寒来暑往12载,心愿达成时,龚绍祖已年逾古稀。

1.考古绘图专家不忍木屋消失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许多旧的东西终究将被新生事物取代。这些简陋的木制民居看似普通,却是我们祖辈智慧的结晶。它们在我眼里是很美的,不可取代的。”12月中旬,在龚绍祖位于长沙的家中,他一边小心翼翼打开《西南木居图》,一边深情地告诉记者。

追溯木屋和人类相依相伴的历史,太长太久。今年71岁的龚绍祖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奎溪村,直到他这一辈,还有很多人在木屋中长大。

“我们村很大,1600多口人,以前300多座房子全是木屋。”说起儿时居住的木屋,龚绍祖笑容满面。

“造木屋很讲究的,开工之前有仪式,祭祀鲁班。”龚绍祖的妻子魏志明与他同为安化县人,也是打小住木屋。山村木屋虽然简陋,但凝聚着温暖的家庭记忆。

初中,龚绍祖考上了安化县第二中学,第一次来到县城。资江边,高大的木制吊脚楼鳞次栉比,绵延几千米。

吊脚楼与资江水相映,漂亮极了,让龚绍祖至今印象深刻:“规模大,有气派。”

20世纪90年代,龚绍祖到长沙工作,一家人住进了砖房。在一次次从长沙往返老家的途中,龚绍祖观察到,沿线的木屋越来越少。2007年时,龚绍祖老家村子里的木屋剩下不到原来的10%。

彼时,龚绍祖59岁,做过不少工作。他从业时间最长、最热爱的是考古绘图,即用绘图的方式科学记录遗迹遗物,达到见图如见物的效果。

龚绍祖自1978年开始参与考古发掘工作,是湖南考古界的资深绘图专家。湖南省博物馆今年向公众推出的《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专著中,大部分漆木器的线描图为龚绍祖绘制。今年,他又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聘请,为桐木岭矿冶遗址的全部遗迹和遗物绘图。

“我想为木屋留下可考的资料。”多年的考古工作经历,让龚绍祖对木屋不仅仅有深深的乡愁,更有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

“名气大的木屋关注度高,保护力度大。更多的普通木屋无人牵挂,它们是广大百姓生活的印记。”因此,在采风时,除了极具特色的少部分木屋之外,龚绍祖尽量不选择名气响亮的旅游景区内的木屋,而是外人罕至、老百姓居住的简陋木屋。

2. “胆小鬼”独闯西南七省市

“在画木屋之前,他干过最大胆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去广州打工。”龚绍祖的妻子魏志明笑言,丈夫是个“胆小鬼”。

但就是这样一个“胆小鬼”,从2007年到2014年间,独自背上行囊,先后5次深入我国西南部的7个省市,走访了89个县市的近200个村,拍下1.5万余张照片,并记录下木屋结构、人们的生活生产状态、习俗等珍贵信息。

“西南诸省市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民族众多,风情各异。百姓搭建的木屋多姿多彩,巧妙融入自然,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龚绍祖道出了选择西南地区采风的缘由。

不过,2007年刚开始采风时,龚绍祖的内心十分忐忑。年近花甲的他不擅长使用互联网,当时获取信息也远不如今天便利。

他采取的是笨办法:每到一地,向当地居民打听木屋的踪迹。乘车时在树影间瞥见,便折返回去寻找。

保存下来的木屋大多藏在崇山峻岭之间,看起来很近,真正到达至少要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

经济不富裕,路线不熟悉,年纪一大把,龚绍祖靠着山里娃自小锻炼的脚力和要留下木屋记录的一股子劲不断向前。

途中多艰险。

2007年3月25日,龚绍祖要从湘西吉首市矮寨镇到花垣县补抽乡的苗族村去。为了节省时间,他决定从眼前山民们踩出的“小路”上山。

当天下着毛毛雨,“小路”湿滑无比,龚绍祖手脚并用,抓住路边树枝,几乎是匍匐前进。不料行至中段,无物可依,他进退两难。

不知怎么爬上了山坡,走到公路边,他才松了一口气,开始后怕:万一失手滑下去怎么办?不仅财物受损,老命可能都没了,家中父母妻儿如何是好?

人地两生,饥饿与劳累常伴旅途。

2008年,在云南宁蒗,龚绍祖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找到两处彝族居住的木屋院落。但返程时,由于前几天吃油炸土豆使得肠胃不舒服,他不敢吃彝族百姓家中的烤土豆,饿得发晕。

“完全爬不动,双腿无力,心跳(每分钟)100多次。”他的采风日记记录了当时的艰难情况。凭借毅力,龚绍祖爬了2个半小时,终于到达公路边。

时常,也有好心人相助。在湖南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走了12公里的龚绍祖饥肠辘辘。当地人没有吃午饭的习惯,年近八旬的肖守正夫妇特意给龚绍祖煎了糍粑,还不肯收钱。

那份温暖香甜始终在龚绍祖心间留存:“白白的糍粑,热乎乎的,我一口气吃了3个,好香好香。”

怕自己年纪大,来不及完成心愿,龚绍祖总是把行程安排得很紧。2014年第5次采风,其中3天,66岁的他每天坐车19个小时。

3. 0.1毫米笔芯,点出31米绘画处女作

2007年第一次采风回来后,龚绍祖便开始着手画画。

怎么画?从来没有学过美术的他犯了难。

龚绍祖唯一会画的就是考古绘图,他把从前的绘图资料找出来,和妻子魏志明一起找思路。

魏志明看到他为永州九嶷山舜帝陵用点画的方式画的文物图片,非常生动,便说:“这个画得挺好的,就用这个方法画吧!”

用自己的老本行来创作,龚绍祖信心满满,不料马上就陷入困境。

“我低估了美术创作的难度。”龚绍祖说,用什么纸,是头一道关卡。

他不熟悉纸张的材质特点,试了好几种画纸,不是不显色,就是晕染太厉害。多次尝试后,他选择了熟宣。并选择0.1毫米笔芯的针管笔,方便点画细节。

与考古绘图常用的硫酸纸等不同,熟宣刚刚点画完,效果很好。但是过一段时间后,颜色就淡了,最少需要反复点画五六次。一棵高9厘米、冠幅8厘米的树,龚绍祖要两三天才能画好。

他用考古绘图师的专业要求,比对采风拍摄的照片,把木屋一座座原样“搬”上了画纸。

加班加点画了半年之后,画纸已长达3米多。龚绍祖看着自己的作品,觉得有点不对劲。“屋子太多太密。为了详尽记录情况,文字和印章也过多。画面呆板、枯燥,没有作为一幅画的美感。”

挣扎了好久,龚绍祖决定调整思路,放弃此前的作品。

长达31.12米的《西南木居图》成稿,一座座木屋还是真实的,但是木屋之间,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人有狗有生活。渐渐地,还出现了恰到好处的留白,画面越来越灵动。

12年呕心沥血,今年,心愿终成。龚绍祖细看画面,目光所及,处处都有动人的回忆。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村落颇具特色,这里是2007年年底画的。当时,龚绍祖的父亲病重,他和妻子回老家照料。

“我把画给父亲看。父亲中风了,说不出话,头一直往书房的方向摆。”龚绍祖明白,父亲是示意他继续画画,其他人照顾自己就好。可惜,老人没能看到画作完成。

怀化市中方县。“我已经走了6公里路,又累又饿,可还要走十几公里路,赶上最后一班船才能到镇上住宿。”在龚绍祖苦困之际,路过的教师杨钱粮特意回家取来摩托车,把他送到坐船处,分文不取。

“你看,这是白族的木屋,屋顶是木板盖的。”2008年在云南,就是为了拍这些木屋,龚绍祖把双肩包落在了私家客运车的后备箱。当他下午回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城乘车点时,惊喜地发现,40多岁的女司机给同行留下了电话,等待着把包物归原主。

还有更多的温暖、收获、感动在龚绍祖心中不断翻涌。

“点画的过程是艰辛的,同时又是享受的,艰辛付出收获心的安慰。”在《西南木居图》的说明中,他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