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赋能,脱贫致富御风而行
邹晨莹
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再过一年多,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实现这一梦想离不开政府作为,更离不开社会参与。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这些年来,社会扶贫的“万里裘”,从“1.0版本”的捐钱捐物,到“2.0版本”的变“输血”为“造血”——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已成非贫困区域普遍选择。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下子“卖出去”、一阵子“卖得好”,并不意味着有了长期的脱贫保障,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拥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为重要。以有社会参与的产业扶贫为例,在有的贫困地区,虽不缺爱心、不缺资源,结果却并不理想。其症结在于,这种帮扶仍是外部的,没有变成帮扶者“自家事”,导致有资源却缺乏好的平台、有产品却缺乏有效市场。
可喜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伴随企业创新,伴随源头追踪、物流建设、营销推广、技术追溯等大量“黑科技”的介入,扶贫产业已迎来全产业链升级。
由于市场信息不畅,不少颇具特色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种出绿色谷物、养出生态土鸡,却被中间商压价收购……这样的心酸曾经很常见。如何解决“丰收后的尴尬”?今日头条依托人工智能和推荐算法,将扶贫信息分发到广大用户手中,实现帮扶供需的高效对接和精准匹配。
农产品成熟期相对短暂,怎样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拼多多的“拼农货”模式,解决了被动等待搜索、销量难以持续的普遍性难题,能在短时间内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当季农产品,从而形成长效稳定的产销机制。
原产地山高路远,怎么把农产品尽快送到消费者手中?京东集团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就地完成分选、称重、打包等多个环节,再通过冷链干线运输网络与航空运力运往全国,销售额的提高自然不在话下,而且降低了贫困户囤货积压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在参与帮扶的过程中,企业越来越将扶贫产业当作一项事业来做,下大功夫在帮扶项目的运营上保持专业水准。当下有为,未来可期。无论是政府作为还是社会参与,有了科技赋能,有了专业精神,相信短期的脱贫不会太难,长期的致富也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