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邹晨莹
国庆长假期间,万千游客扎堆涌入,长沙再度“吸粉”无数。
笔者有朋友自远方来,她的打卡地,一是正式向公众开放的湖南美术馆,因为“大家”与“大作”云集;二是“超级文和友”,因为老街风貌和特色小吃齐聚。她的“地图”,其实也反映出“粉丝”的诉求——不再简单满足于逛一逛风景名胜,而对街头巷尾的特色景观充满好奇。
一番闲逛下来,跟随外地游客的视角,笔者倒是重新发现不少“趣味”。在湖南美术馆留下对艺术的遐想,前往省博物馆和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地熏陶,满足人们对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的需求,文化盛宴令人品味长沙的文化范、时尚感。“老城”街巷里快意江湖,时空穿梭中情怀依旧,“超级文和友”和茶颜悦色等,不止于饮食方面的包装,而是文旅、文创产品的创新,这种对历史变迁和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让人熟悉长沙的市井味、烟火气。并且,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回答了外地游客“长沙是什么”,体现这座城市的个性之处,书写这座城市的真实生活。
这一现象,对于旅游从业者、城市治理者,同样有启示意义。“网红”城市可能是靠短视频、社交等传播平台脱颖而出,但是,前提是要对于城市个性与定位有“自知之明”。同时,珍视历史风貌、挖掘精神内核,放大自己的“个性”才能做到差异化发展,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面。
尤需思考的是,如何使游客从“打卡”的跟风,升华到熟悉、认同,避免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的结局,真正让“网红”成“长红”。遭遇历史最大客流,上海外滩“雨刷式过马路”赢得好评;重庆市相关部门发布“宠粉提示”,请广大市民错峰出行,把更多空间留给外地游客。在服务好外来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方面,全国各地都花了不少心思。更公平的交易秩序、更安全的治安环境、更统一规范的公共标识、更让人放心的食品安全管理、更高质量的旅游基础设施……点点滴滴都能为地方旅游加分。
让“网红”变“长红”,不是简单追求短期效应、看重速食经济,而是从烟火气到时尚感,从文化范到产业链,从大城建到微治理,方方面面的沉潜功夫都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