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湖南日报创刊七十年 他们这样回忆与展望
2019-08-17 10:25:5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曾璇] 字体:【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凝聚磅礴力量

——纪念《湖南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代表发言摘登

编者按

70年岁月如歌,70年砥砺前行。8月15日,纪念《湖南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孔和平,老报人代表刘国强,优秀记者代表肖欣,读者代表周佳凡先后发言,回溯光荣历程,讲述不变初心,共话深厚报缘,展望美好未来。湖南日报人将以创刊70周年为新起点,再启新征程,再创新业绩,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新时代的新答卷。

现将4位同志的发言摘登如下。

守正创新

开创党报事业新辉煌

(孔和平)

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孔和平

二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湖南日报》从创刊时的一张黑白报纸,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14家传媒机构、60多个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覆盖用户近4000万,阔步走在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70年,我们高举旗帜。始终坚持党报姓党,绝对忠诚,成为湖南舆论场的“定音鼓”“风向标”。“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报道划破迷雾、激荡三湘;“推动湖南改革开放”报道引领风气、催人奋进;“一带一部”“精准扶贫”“三个着力”“守护好一江碧水”“聚焦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报道,凝聚三湘力量,奋力书写伟大复兴梦的湖南篇章。

70年,我们坚守导向。敢于、善于直面热点难点,积极开展舆论引导,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言鼓劲,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强大舆论支持。从“重走上岗路”到“走近科学家”,从“促进长沙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等系列“晨风”文章,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系列社论,从袁隆平到余元君等各个时代的模范、典型,70年来,《湖南日报》始终坚持为党委政府凝心聚力,为社会发展成风化人,为改革创新撑腰鼓劲,为时代进步呐喊助威。

70年,我们砥砺创新。始终坚持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话语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突出新闻主业,强化社会责任,源源不断供给正能量充沛的优质内容。从2002年至今,报社共有30多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最新发布的《2019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上,《湖南日报》再次进入全国党报融合传播力综合十强、省级党报第4名,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进入党报渠道传播力前列。

70年,我们接续奋斗。始终坚持人才兴社战略,培育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采编队伍,目前全社有200多名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当中,走出了2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位韬奋新闻奖获得者,9位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一代代湖南报人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共同铸就了党报事业的接续辉煌。

今天,站在新的起跑线,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不懈努力。

我们将始终坚持“新闻立社”,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党报的影响力。把镜头、笔触和画面更多地对准三大攻坚战的主战场、产业项目建设的第一线、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创新方法手段,挖掘更多反映湖南发展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鲜活故事,推出描摹时代风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形成“既有高原,又见高峰”的良好局面。

我们将始终坚持“自我革命”,进一步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坚持“移动为先”“创新为要”,加快从相加迈向相融、主力军挺进主阵地的步伐,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一体化发展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继续抓好以“新湖南云”和“中央厨房”为依托的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参与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将湖南日报社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集团。

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才兴社”战略,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我们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锤炼采编人员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将始终坚持“三贴近”,持续深入“走转改”,不断增强采编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引导传统媒体人才向全媒全域人才转型。

我们要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弘扬光荣传统,勇立时代潮头,不断提高省委机关报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责任与奉献

支撑起38年夜班生涯

(刘国强)

第六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刘国强

我于1970年开始从事晚班校对,一干就是38年。38年里,我校对新闻稿件3亿多字,发现出部差错上万起,堵住重大或标题差错数百起,没有出现过重大见报差错。2004年9月,我以新闻校对的身份,获第六届“韬奋新闻奖”,实现了湖南“韬奋新闻奖”零的突破。

2004年11月,我到北京领韬奋奖。当时,记者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力量支持您,能在夜班校对这个最封闭、最不为人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4年?我当时的回答是:责任,奉献。

当踏进报社的门,就应该一切以党报利益为重,乐于奉献。在38年夜班生涯中,我的生活与常人相反,昼夜颠倒。从未看过一部完整的电视剧,很多业余爱好都没有了,如游泳、打球等等。30多个除夕之夜,我都在坚守校对岗位。每逢重大活动,我都没有休息过。2004年,我母亲已经八十高龄,父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那年一月份,父亲病重住院想见见我这个长子,当时正值全省“两会”期间,我坚守工作岗位,直到“两会”结束,才心急火燎地赶回邵阳。

回想和我一起共事的晚班同仁,只要跨进了晚班行列,大家都是以室为家,把青春留在了这里。记得1997年邓小平同志去世,因为等新华社电稿,本来凌晨2点多钟可下班的,那天一直等到早上9点多钟才结束工作。类似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大家都严守工作岗位,工作不分时间长短,毫无怨言。

新闻校对,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千方百计把点球“扑”出去。我从事校检工作几十年,堵住重大差错数百起,我的一次次“扑球”,源自于自己的责任。

记得有一次一篇关于海南育种的消息中写道“我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早春二月秧田一片葱绿”,事实上中国的最南端不是海南岛而是南沙群岛。这个错误前几校都没发现,清样时我发现了,及时向值班编委提出,堵住了一起重大差错。

其实,不仅是校对岗位,晚班各个岗位的同仁们都是将责任放在第一位。大家各负其责,如履薄冰,严格把关,严守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一次我轮休,值班编委张渡半夜打电话问我:当晚一篇稿件中诗句“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击水”还是“水击”?我胸有成竹回答是“水击”,这时张渡同志放心了,我也轻松了。

现在回想,如果没有湖南报人几代人的艰苦坚守,没有上级组织、报社集体的共同努力,我就不可能获得韬奋奖。

不断增强“四力”

练就几把刷子、几手绝活

(肖欣)

湖南日报教科文卫新闻中心记者 肖欣

1998年,我进了湖南日报社。21年来,我有幸在这个权威党报的传播平台上,收获了个人理想与时代共振的职业荣光。我被评为第七届湖南十佳新闻记者,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个人荣誉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我特别珍惜的,是这滴水折射的太阳光辉。因为每一份荣誉所凝聚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与信念,是湖南日报记者代代相传的专业精神、报人情怀。

最近我采访了《湖南日报》第一代报人,94岁、白发苍苍的尹岳中先生。他大部分时间泡在基层,有一次他下煤矿爬矿道,把背脊骨都磨破了。这给我很深的触动。《湖南日报》是党报,血脉里流着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深情,骨子里刻着的,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只要党的信仰与新闻信念薪火相传,《湖南日报》的灵魂就不会丢,根本就不会动摇。

传承,是续接历史。创新,是开创历史。今天,《湖南日报》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里,它正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湖南模式;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它正生动讲述精彩的湖南故事,发出嘹亮的湖南声音。70岁的湖南日报,青春正好,风华正茂。

我倍感荣幸,为这份报纸新时代的巨大变化奉献了微薄之力。我和“湘江周刊”的小伙伴一起,打造从纸上到指尖的文艺副刊融合体、文艺传播的新高地;我和教科文卫新闻中心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追溯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采撷湖湘伟人的家风故事,走进当代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我和《湖南日报》的师长同仁奋斗在一起,拼搏在一起。每一行文字,每一幅图片,每一款融媒体产品,都有晨风飘荡,星辰闪耀,都有跨越山川河流的日夜奔波,都有惟真惟善惟美的精神追求、灵魂激荡。

今年的大型系列报道《师耀湖湘》刊发后,我的采访对象,湖南科技学院张京华先生发来微信说,流着泪读完了我的报道,说我的文章触及到他的内心深处。而我明白,是很多像他一样有情怀有追求的人,先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场采访对于我,都是一堂鲜活的生命教育课。采访95岁的湘潭大学教授沧南先生时,他那股无论怎样的磨难也初心不改信仰不变的精气神,让我的精神得到升华。记者首先做一个大写的人,拥有一颗纯粹之心,才能以心印心,读懂灵魂。

我们这一代新闻人,身处一个伟大时代,当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练就几把刷子、几手绝活,不断创新开拓,超越自我,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使命。

向湖南日报表达三个“感谢”

(周佳凡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街道党政办干部 周佳凡

我是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街道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干部,参加《湖南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感到非常荣幸。

一是表达感谢。首先,感谢湖南日报为基层与省委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湖南日报》是全省最具权威性、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是学习党的重大政策、了解当前中心工作、倾听群众呼声的好窗口。每年,我们街道都会订阅《湖南日报》等主流报刊,供街道、社区干部学习,就是希望基层干部在思想上、认识上,始终同党中央、省委同频共振。通过《湖南日报》等党媒及时发声、权威解读,我们可以零距离聆听党中央、省委的声音,减少多级传递的衰减效应,保证中央、省里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真正落实、落地。

其次,感谢湖南日报为基层干部成长、成才提供了“动力源”。《湖南日报》报道关于基层的重大消息、困惑、经验、成果,都会在我们基层“朋友圈”引起许多共鸣。比如近期,湖南省委就加强基层建设连续出台5个方案,《湖南日报》第一时间进行发布、解读,引起了全社会对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的高度关注。我们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服务群众的热情更高了,担当作为的腰板更直了。

再次,感谢新湖南等新媒体为展现基层发展成果提供了“大舞台”。湖南日报社积极推动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将宣传报道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了全省各市州每个角落。基层工作真实情况、成果实效,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二是点赞、打call。我和我的爱人都是湘潭人,两年前先后通过公开招考从湘潭来到长沙工作。作为“新长沙人”,我们迫切希望在这座城市安居乐业。2017年下半年,我们开始着手看房、买房。但当时长沙楼市“高烧”不退,一房难求的局面,令我们非常沮丧受伤。2018年6月,《湖南日报》刊登了《促进长沙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系列“晨风”评论,表明了省委坚持“房住不炒”的坚决态度,真正起到了“定盘星”“定音鼓”的作用。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我们也在去年买到了心仪的房子,在长沙安了家、安了心。

三是期待。期待“晨风”继续坚守人民情怀、激扬斗争精神。期待《湖南日报》有更多版块讲述我们的基层故事,展现基层形象,给我们基层奋斗者更多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