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滚动新闻 > 正文
部分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赴青海考察生态环境保护
2019-07-15 10:30:1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昂昂] [责编:李 慧] 字体:【

探寻青海经验守护好“一湖四水”——

部分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赴青海考察生态环境保护

湖南日报记者 陈昂昂

7月7日至11日,全国政协委员李微微与部分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走上青藏高原,从洞庭湖畔来到青海湖边和三江源头,围绕“三江源和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对湖南‘一湖四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课题,探寻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湘资沅澧四水源头地区是湖南重要生态区,也是“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省政协把“加强湘资沅澧四水源头地区环境保护”作为调研协商课题之一。在三江源和青海湖调研考察,将为省政协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湘资沅澧四水源头保护等课题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经验借鉴。

“共建共享”深入人心

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湟鱼和鸟岛的保护,既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迁,也成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缩影。

2000年以来,青海省已累计19年封湖育鱼,期间禁止任何人捕捞湟鱼。同时,加大力度打击违规盗捕行为、实施人工增殖放流。

为使“观鸟天堂”鸟岛恢复为水鸟天堂,2017年8月29日起,鸟岛景区闭门谢客,停止一切旅游经营活动,只保留了科普宣教基地和水鸟监测设施。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到一个水瓶扔哪,大到市民们放生湟鱼,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已经融入青海市民的日常。” 全国政协常委杨维刚说。

这些只是青海湖生态环保中“共建共享”特色的一小部分。

每年的6-8月,在青海湖边,都会举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这项活动已经持续17年,也是青海力推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行动。此外,“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重大公益活动,都向青海市民和游客不断传递着青海湖生态保护理念。

同时,青海大力推进“参与式有效管理”,聘请环青海湖周边群众为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重点区域的协管员,发挥既是保护区“管护员”、又是当地群众“宣传员”的作用,调动了周边群众自觉参与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美丽、和谐的青海湖风光让考察组一行印象深刻,也让委员们陷入了思考。全国政协常委张大方重点关注青海“河长制”“湖长制”推行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张健详细了解了民营经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宋君强则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条例。

生态优先、法制先行

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面积近39.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委员们最关心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面的经验。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也是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而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第九、湖南省唯一申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县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基本解决了“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园区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2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确立了统一的生态管护模式……经过3年多努力,三江源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国家公园体制之路,将于2020年正式设立国家公园。

2015年,杨维刚提交了《关于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建议》提案,建议加快国家公园立法,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在三江源考察后,结合湖南正在推进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际,他认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公园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规范有序进行。

全国政协委员杨君武认为,三江源保护有四个方面的创新和四个结合:管理制度的创新、内部合作机制的创新、外部协作制度的创新、监管机制的创新;高端统筹规划与分级分类实施相结合,先行先试与依法依规结合,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结合,广借外力与培养本土人才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王国海说,三江源生态借鉴的首要之义,是其始终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推进国家级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将工程体系纳入到国家级发展规划体系之中,生态立省的理念功不可没。

全国政协委员徐自强提出,对环境的保护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用“想当然”的方法;要科学考证,综合治理,不能单一考虑某一项而破坏另一项;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要深入发动,全民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十分认同三江源“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他建议,生态保护要树立系统观,既要有保护对象的系统观,也要党政、企业、社会联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