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互助”
2019-07-09 09:29:2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永华] [责编:李 慧] 字体:【

朱永华

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周立军是一位重度残疾人,但是他去年靠种植红心猕猴桃增收了1.8万元,顺利脱贫后今年又种植了2亩,且丰收在望。这样的奇迹源于村里成立的生产互助小组——除了小组长田茂燕隔三差五给他指导培管技术,其他组员也帮助他进行田间管理。

在凤凰县,这种互助并不局限在发展产业上,以“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邻里互助兴和谐、乡风互助兴文明、绿色互助兴家园”为内容的“互助五兴”小组遍地开花,覆盖了全县282个村或社区。

有扶贫产业带动、扶贫政策兜底,“两不愁”“三保障”了,为什么还要倡导群众之间“互助”?这是一个值得说道的事。

补政府行为之缺。毫无疑问,在脱贫攻坚这出“大戏”中,政府是主角。但政府层面着眼于宏观的“大动作”,总会留有“缺口”和“缝隙”,社会力量的介入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显社会管理之效。从管理学层面来看,农村地区四五户家庭之间的互助相对于“一对一”帮扶和大集体的普惠,在了解情况、照顾细微、联络感情、聚合力量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尽党员干部之责。凤凰县的互助小组一般由党员干部担任组长,他们在互助中示范、付出,既是职责所在,也更能密切他们与群众的关系。

扬传统文化之美。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留住乡愁,就应弘扬这种美德,这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曾推行过一种“互助”,那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状况下寻求经济联合的一种尝试。今天,经济社会发展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需要一种更高水平的互助。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既有宏大叙事,也有“迷你”篇章。个人、小群体之间的守望相助正是这些“迷你”篇章中的清新亮点,它们不断丰富和完善着社会进步的大历史。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省开展了“户帮户,亲帮亲”活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效应。“互助五兴”,就是“户帮户,亲帮亲”的地方版和“加强版”。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湘西州,干部群众正勠力同心决战脱贫攻坚。“互助五兴”,既能为脱贫攻坚形成有力“助攻”,也将为进一步的乡村振兴作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