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创“焦墨重彩”画风,“解甲归田”仍沉迷画雪峰山水——
易图境:百岁画家仍有梦
易图境
5月7日,易图境美术馆,易图境创作的《戟荷图》。
6月4日,易图境美术苑陈列的易图境新作。 本版照片均为 雷鸿涛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军 雷鸿涛 通讯员 卢宗旺 申炅灵
雪峰山脚下洪江市洗马乡花柳坪村,一个别致的小庭院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室外,荷塘、竹林、桂花树、牡丹、兰草,鸡鸭成群觅食。室内,一位头戴帽子、身着红色传统唐装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专注挥毫泼墨。
老人叫易图境,1921年生,著名花鸟画家、怀化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称“百岁老人”。
易图境从事国画研究创作70多年,因开创了崇高壮美的焦墨重彩画风而享誉全国。其作品被收入《当代美术史中国画卷》《中国当代传世名画全集花鸟卷》《中国当代美术名家》,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收藏。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易图境》《易图境中国画选集》《易图境写意花鸟》《当代中国花鸟画坛10名家·易图境作品》等。
6月4日,与来访的记者攀谈,易老谈笑风生,依然怀揣梦想。
1.“我还想上一堂课”
——老教师痴心不改
易图境左手握笔,在画纸上或点或扫或擦,动作洒脱。
怀化学院易图境美术馆研究员、易图境孙女易珍珍讲述了易图境用左手绘画背后的故事。原来,易老在95岁时突发脑溢血,抢救过来后,右手因中风使不上力。
易老视绘画为生命,几乎每天都画。以前住院时,他也会跑回学校忙里偷闲画一幅。95岁突然不能拿画笔了,易老很难过。好在医生鼓励他,只要坚持训练,右手还有机会恢复。
这以后,易老在病床上锻炼,从拿不起笔,到用手一笔一笔艰难地画。右手不行,他就尝试用左手练。
“我们去看易老,发现他用左手在绘画。”怀化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李昀蹊说,老人乐呵呵地告诉他,“左手打赢了右手哦”。
“我只要能画上几笔,这一天就过得踏实。否则,心里空落落的。”易图境对记者说。
“我现在头脑清醒,我还想上一堂课。”易老告诉记者,他想再教教学生,把自己最近这些年绘画的心得告诉孩子们。
93岁时,易老曾回怀化学院教学。“他很珍惜学生喊他一声‘老师’。”易珍珍说,那次回学校现场教学拍教学片,易老还有点“小紧张”。他认真备课,上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是重点,都做了准备。那次,他教学生画荷花、芭蕉、八哥,让学生开了眼界。
“我就是个教书匠。”易老说。虽然已是著名画家,但他不忘自己“教书匠”的身份,他对这个职业有很深感情。他至今还记得,他中学时写作文,说自己想当一个画家。他的老师在批语里写道:“希望你能够做一个觉人醒世的画家。”
“我永远忘不了这句话,把它当作了座右铭。”易老说。
2.“我还要创新一下”
——老画家永无止境
易图境是黔阳县(今洪江市)人。在洪江市洗马乡花柳坪村易图境美术苑二楼展厅,陈列着易老的新作。漫步其间,感受到的是泥土的芬芳与旺盛的生命。
易图境早年求学华中艺专、武昌艺专,师从国画大师陈国钊、黄遐举、张振铎、张肇铭等名师。
易老自称“老牧童”,这与他当过牛倌的经历有关。从1968年开始,他被下放回乡劳动,当了4年牛倌。
一个早上,他赶着牛群来到山上,恰逢太阳从东边探出头来。刹那间,整个山林散发出五彩的光芒。易图境发现树叶上面有一层光芒,受到了启发。“后来,我就想到用焦墨来表达。”易图境说,“前人用墨,很丰富了。焦墨用得少,我就专攻这一点。”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尝试画“焦墨荷花”。
几十年潜心钻研,易图境形成了自己焦墨重彩、焦墨淡彩、焦墨泼彩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既笔墨厚重、苍艳老辣又质朴自然、情趣万千。他大胆用浓重的色彩表现对象,成功走出了自己独创的艺术之路。他把较焦较浓的墨与浓重的色彩结合起来,追求豪迈的气度,表现博大的情感,展现雄强的风格,创造了崇高壮美的焦墨重彩画风。因此,他被称为“花鸟大写意第一人”。
著名画家黄永玉看了易图境的画后评论说:“雄强苍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则评论说:“苍如古铁,灿若明霞。”湖南省书协原主席、省书画研究院原院长钟增亚说:“湖南写意花鸟,易老独领风骚。”知名美术理论家高鸿说:“如果说黄永玉是画坛怪杰,那么易图境似乎就可以称之为大写意花鸟画画坛霸才了。”
易老有个笔名叫“老新”,意思是老了还要创新。
“我还要创新一下,还要变一下。”易老80岁时说的话,易图境美术馆副馆长贺小苏至今记忆犹新。
“在艺术的道路上,我永不满足,我总在想、总在变。”易老坦承,自己是一个“创新的画家”,画画与别人不同,先观察物体,再通过画物体的结构,画出自己头脑里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意念。用4个字说,就是“借题发挥”——化“胸中豪情”为“笔底波澜”。
89岁时,易图境“解甲归田 ”,在花柳坪村建起了易图境美术苑。他认为大自然是灵感的“金矿”。“我要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向大自然学习,丰富艺术土壤,提高自己。”他说,这是他选择回乡的原因。
“有一次,我看易老种的桃子熟透了,快掉了,于是摘了一个来尝。没想到他的助手马上制止了我。”贺小苏说,原来易老种的桃子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观察,作为绘画素材的。易老庭院里种了一亩荷花,还养了成群的鸡鸭。他坐在轮椅上,观察小鸡跑、打斗、啄食的动态,一看就是数小时。傍晚,易老在荷塘边观察荷叶。他画自己种的瓜,题字“自种瓜最甜”。
“他把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浓浓的情感,倾注在笔端,呈现在画面中。”怀化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小浦这样评价易老。
回归田园生活后,易老将笔墨对准了雪峰山的山山水水,又有了新突破。
“我近年来画雪峰山的山水,因为我是雪峰山的一员,我生于此长于此。我在这里放过牛,我对这里每一座山、每一条小溪、每一个坳都有感情。”易老说。有人建议他画画外地漂亮的旅游景区,他一口回绝:“没有感情,怎么画?”
“易老画的雪峰山山水画,比以前的画更单纯,用笔更厚实老辣。”李昀蹊说,在易老笔下,雪峰山的山水有了地标性的风骨与神韵,看得出雪峰山人的气质。
3. “我还要捐一批画”
——老党员不忘初心
前不久,易老捐赠了一批山水画给怀化学院易图境美术馆。其中有《雪峰处处菜花香》《故乡小溪我最爱》等描写雪峰山的山水画,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我的作品不属于我自己,也不属于家人,它属于整个社会。”易老说,“我捐给学校的还不够,有生之年,我还要捐一批画,并把在花柳坪村的这所美术苑捐给学院作教学基地。”
“易老作为老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怀化学院党委书记刘望说。
61岁那年,易图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我是多么地幸运和骄傲。现在我虽年过花甲,但我还觉得年轻。我希望在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缘何这么大年纪还入党?面对记者的提问,老人充满深情地说:“我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个光荣的队伍。艺术家要有一个信仰、追求,入党后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上做得更好,让自己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
2009年,易图境美术馆在怀化学院建立。这是我省继黄永玉艺术馆之后,第二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美术馆。目前,易老已为易图境美术馆捐赠190件作品(画、瓷瓶)。
馆内一幅用12张宣纸(近56平方米)画成的《戟荷图》格外引人注目。“镇馆之作,气势宏大。”李昀蹊介绍,易老88岁时,花了一个星期画此画,用焦墨重彩的手法,表达晚霞下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因为这幅画太大了,市场上根本没有相应的画笔销售,易老就用拖把、脸盆等工具作画。
怀化学院校长宋克慧介绍,易老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批省内外知名画家,如杨国平、刘永健、田绍登、李昀蹊等,创造了被媒体所称的“怀化艺术群体”现象。
“爷爷要求我们子孙待人诚恳,做事要勤奋,遇事‘让人一步又何妨’,吃亏是福。”易珍珍说,“爷爷常对家人说,一切都要靠自己,莫想要我去帮你们找出路。”
易珍珍在怀化学院毕业后,原本想通过爷爷“找关系”留校工作,不料找工作的时间到了,易老却去外地采风画画去了。易珍珍后来被分配到了洪江市洗马乡一所中学教书。再后来,她通过考研凭实力应聘到了怀化学院。
记者问易老长寿的秘诀。“我胸怀坦荡,乐观开朗,对万物博爱。”易老说,做人要不圆滑、不世故,讲话也要坦荡磊落,直来直去。
易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喜欢吃馄饨和辣椒,喜欢热闹。他说:“我生活平淡,标准不高,喜欢过老百姓的寻常日子。”易老曾画过一幅《芋头、白菜、辣椒》,题字“山珍海味何所求,芋头白菜保平安”。如今,他仍坚持白天画画,傍晚坐着轮椅悠然“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