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欧阳金雨
最近,媒体一波关于“水氢车加水就能跑”的宣传报道,将南阳青年汽车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各界发出强烈的“骗局”质疑,虽然目前事件还没有最终定论,但地方招商的科学性问题已经摆上台面,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行业对“伪创新”进行反思。
创新很好,但是“伪创新”就不好了。随着整个社会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今“水变油”“永动机”等低劣骗局已失去土壤,但更“高级”一些的骗局正在出现。比如近年来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喜报频传,市场上随之出现了各种炒作“量子科技”概念的“伪创新”产品:量子鞋袜、量子保健品等。前不久在长沙一个区块链主题论坛上,专家指出在比特币、区块链技术领域“伪创新”不少。一些“伪创新”智能产品也纷纷出现,如装上简单预设程序的音箱、机器人被冠以人工智能,一些自动化设备也被包装成人工智能。
没有创新假装在创新,没有技术假装有技术,这种“伪创新”较之不创新更可怕。有的企业一方面想通过“伪创新”垒高创新的“数字成绩”,套取国家创新政策资金,一方面利用社会各界对创新的重视,大肆包装自己,以吸引更大市场投资及订单。这种“伪创新”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会挤占大量政策补贴名额,挫伤了真正埋头苦干的创新者,更会影响到决策部门对科技进步的客观认知,拖累行业创新步伐。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伪创新”产品面市,甚至很可能让消费者付出血的代价。
对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命运攸关。近来华为遭遇美国持续打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美贸易战的实质是科技战。科技创新的确需要奇思妙想,但如果一个设想让大多数人充满怀疑甚至嘲讽,就值得警惕了。创新是一件脚踏实地的事,不能弄虚作假,把一分效果说成是十分,也不能为了显示水平,故意把简单的技术复杂化。
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辨别“真假创新”,首先要强化专利评价质量导向,避免出现专利申请一经通过便被束之高阁的现象。政府在支持创新项目时,也要建立科学评判的遴选机制,避免“走过场”“拍脑袋”,要加大对创新项目中研发费用支出的审查,增加对产品的实地、实景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