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半世情缘割不断
2019-05-31 10:27:14 [作者:何先培] [责编:曾璇] 字体:【

何先培

我读初中时,就看《湖南日报》,一看就上瘾了。1965年我考入溆浦一中,学校阅览室里订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报刊,我每天必读这三份报纸。我看报的习惯是,头版看一下,副刊每篇必读,连插图也仔细欣赏。《湖南日报》等报的副刊文章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如饥似渴地一一细读,如同品尝一道道美味佳肴,享受一缕缕温馨阳光。

上世纪70年代,我开始由看报到向心仪的《湖南日报》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那时我在省委警卫连,从省委大院后门去湖南日报,步行20来分钟就到了,很方便。我常去湖南日报送稿,有时也去文艺部,认识了鲁安仁老师。时隔半个世纪,我还记得鲁老师的模样,她总是满面春风,微笑待客,瓜子脸庞仁爱温和。我在副刊版上发了几篇散文,都是反映部队生活的。

1977年我退伍回家,先教书,后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仍不忘投稿。80年代初《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更名为“洞庭”,我每年都要发表几篇散文随笔。当时编“洞庭”副刊的河洛汀先生(本名向麓),每发表我一篇稿子都亲笔写信告诉我,给我寄来一份样报,有的稿子用不了也亲笔写信给我,指出稿子的不足之处,要我修改好寄他,直到发表为止。1983年我收到向麓先生亲笔来信11封,最长的一封1000多字。我被《湖南日报》老编辑这种关爱作者、与作者心心相印、同享忧乐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

后来我才知道,向麓先生也是溆浦人,他老家在龙潭,我老家在花桥。他是一位资深编辑,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经过22年的磨难,平反昭雪,回到了湖南日报任副刊编辑。向麓先生多次写信给我,可直到他驾鹤西去,我也没有见过他。记得有一年我到湖南日报文艺部去,问起向麓先生,才知他已去世,我感到很难过。向麓先生正直正派,敢作敢为,不谋私利,记得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这些当记者、编辑的,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敢说真话,不怕打击,不怕坐牢,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讲假话。”这封信使我深受感动,我十分敬佩他这种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大无畏精神,常用向先生这封信鼓励、鞭策自己,积极撰写新闻报道,为人民鼓与呼。

1988年4月初,我去本县桥江镇采访,看到镇中心小学环境喧闹,原来的学校操坪成了该镇集市的交易所,教室里老师在讲课,教室外牛贩子在吆喝,马戏团在敲锣。有一次逢场,一位老师站在学校楼上数了一下,操坪里挤满了大小水牛、黄牛600多头。学校领导多次向镇里、县里反映,十年来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我经过详细调查,采写了《桥江镇中心小学人牛混杂问题何日解决》一稿,配上照片,被《湖南日报》采用,引起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久便由有关部门筹款,在安静的环境建了栋三层教学楼。《湖南日报》很快又刊登新教学楼的文字和图片,师生和群众高兴地说:“《湖南日报》一篇报道,解决了十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沧桑流年浪淘沙,悠悠岁月半世情。如今新兴媒体势不可挡,阅读报刊的人少了,大部分人都成了“低头族”,可我仍保持读报的老习惯,每天必读《湖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尤其是《湖南日报》每周五的“湘江”周刊,我每期都看并保存起来。有一次我去了深圳,回来后星期五的《湖南日报》找不到了,我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就去一家县领导机关办公室,从一大堆报纸中终于找到了这天的《湖南日报》,高兴得笑了起来。办公室一个姑娘好奇地说:“现在还有你这么喜欢看报的啊!”我回答说:“哎呀,半个多世纪的情缘呵,割不断啊!”